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4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41篇 |
民族学 | 60篇 |
人才学 | 57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510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859篇 |
社会学 | 66篇 |
统计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30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53篇 |
2012年 | 194篇 |
2011年 | 182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157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88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8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41.
寿勤泽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5)
北宋新的士风的形成,各个文人集团的逐步形成,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蜀学、洛学两派对于文道关系的观念之争等因素对文人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北宋绘画思想的重大转变首要表现在苏轼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士人画说,使文人画思想的重心发生了转向;其次表现在黄休复提出了绘画的逸品观,确立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中国绘画艺术思想发展的新态势,对后代绘画思想与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新夷夏东西说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岱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中间除有一段时间上的缺环之外 ,不存在所谓的“断层”。岳石文化与海岱龙山文化以及更早的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前后相继 ,都是东夷族先民创造的文化。从主体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 ,先夏有夏 ,亦有东夷。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同时代文化以及中原龙山文化在较早时期就已开始了文化上的交流 ,其中海岱龙山文化与辽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时代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基本相同 ,应属同一文化谱系 ,而作为其后续文化的岳石文化亦应属于同一族属。中国古史的研究特别是族属的研究应该开展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充分把握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不能简单对应 ,也不能盲目否定。 相似文献
143.
王永宽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34-39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受中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的影响,中原文学具有起源早,长期具有先进性,大家、名家特别多,长期呈对外扩散的趋势等特点。中原文学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文化精神亦即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以下五点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第一,文以载道的精神;第二,伤时忧国的精神;第三,关注民生的精神;第四,教化育人的精神;第五,求变创新的精神。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背景来观察中原文学,可以明显地看出,以北宋王朝的建立为界,中原文学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在前一阶段中,中原文学的发展同全国文学的发展是同步前进的,其主要形式是诗与文,主要内容是抒情与明理。在后一阶段中,中原文学的发展与全国文学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全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叙事文学逐渐占据主流位置,传统的诗文退居次要地位,而中原文学的发展却表现出相对滞后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4.
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法治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波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7-11
在中原经济区框架内,财税体制的不完善还很明显。从财政和税收的实有权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多变和“财税特区”的缺失来看,完善财税体制十分必要。同时,地方立法的特性又保证了财税体制法治化的可行性。从财税体制的宏观立法到财政转移支付的微观立法,再到某些“财税法律特区”的构建,中原经济区财税体制的法治化会逐步走向完备。 相似文献
145.
蔡慧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5)
汉初政论文的阳刚风格展示出汉初士人奋发扬厉的人生情怀和积极用事的昂扬姿态,展现了汉初士人在大一统的时代背景下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人格精神魅力与我国优秀的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具体表现在热衷政治的事功精神、维护大一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汉初士人的人格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46.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8-24
人的临终遗言或许能提供比其生前更真实的思想资料,透露出比正史所载更为真切的历史信息.汉晋之际士人临终遗言中体现出来的死亡观,经历了一个从"嘉生恶死"到忧生顺死、从追求厚葬奢葬到践行薄葬俭葬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汉晋之际士人的临终遗言及其背景的解读,可考察汉晋时期士人死亡观演变的轨迹,进而从一个侧面解读这一特殊时代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14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13
儒家经典的功能之一是成就君子人格,易学是宋代显学,宋代士人既从易学的研读中汲取人生智慧形成君子人格,同时在易学阐释中表达他们对于君子人格的认识。宋人极具张力的君子人格是刚柔并济,而又以刚为主。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倡导“以道自任”的敢于担当的责任人格,而又不乏“不事王侯”的自由人格;强调“以道自重”的人格独立,而又一定程度上无法摆脱“得君行道”的现实依附性。这些与易学的研读与阐释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8.
焦丹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4):12-14
介绍了河南省承担国家援外培训项目的现状、具体实施办法。论述了援外培训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并就河南省援外培训的发展策略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9.
宋皓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62-68
宋初复古士人如柳开、田锡、释智圆、王禹傅等人的诗学思想普遍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他们赞赏豪健的诗风,这在他们对李白的推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也推崇杜甫,这显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但杜诗在宋初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作为宋初诗歌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之一,晚唐体特别受到复古士人的喜爱与接受,这与晚唐体诗人大多为方外之士、具有“古”气及“平淡”的精神气质有关。宋初复古士人的诗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独具特色,而且对北宋中后期诗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0.
葛景春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3):38-42
杜甫是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青少年时代居住在巩县、偃师和洛阳,35岁之后移居长安."安史之乱"后又自陇之蜀,漂流巴蜀、江湘长达十余年,最后死在潭州至岳阳的一条船上.在杜甫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的乡愁和忧国之思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诗歌达160多首.怀乡和忧国不但是杜甫的一大思想情结,也是他的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现,是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培育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