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9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文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2007年斯坦科维奇杯上中国男篮组织后卫与国外组织后卫在进攻能力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男篮组织后卫在外围远投、助攻和突破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优秀组织后卫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需加强训练,以进一步提高进攻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录像分析法和对比法,对2006年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和6支与赛队的比赛进行分析,指出中国男子篮球队在攻防技战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进攻中,过分依靠内线,战术结构简单,失误频繁,难以形成比较均衡的整体攻击力量;在防守中,缺乏严谨的整体结构,防守质量不高,强度不大,抢篮板球意识不强,不能有效遏制对手的进攻,从而使对手轻松得分。  相似文献   
13.
对于2010年10月1日后实施的规则改革内容进行分析,认为新规则增大了比赛难度、加快了攻防转化的节奏、也增加了防守难度,势必影响篮球进攻和防守技术,并以近两届奥运会和世锦赛中国男篮的比赛数据为依据,分析新规则对中国男篮的利弊。  相似文献   
14.
许亚洲 《金陵瞭望》2006,(17):40-41
2006年8月.亚洲冠军中国男篮掀起了一场“篮球风暴”。上旬.中国男篮分别在国外与广州.与外国强队进行了热身赛和对抗赛。11日.“斯坦科维奇杯”洲际冠军赛在南京开赛.这也是南京篮坛史上又一盛事:19日.中国男篮又在日本札幌开幕的第15届男篮世锦赛上迎战对手。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奥运周期中,外籍主教练尤纳斯为中国男篮带来了先进的篮球理念与执教方法,帮助中国男篮提升了竞技能力,在北京奥运会男篮比赛中突破重围完成既定任务.奥运会后,将其在中国男篮的执教过程作一个客观的述评,是对外教带给中国篮球宝贵财富的总结,并能为今后中国篮球的发展与水平提高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第25届亚洲男篮锦标赛赛况观摩以及相关数据统计,着重分析中国男篮防守能力.研究发现,中国男篮在战略战术、防守技术方面均有提高空间.在战术方面,队员之间配合默契度不够,经常暴露出防守缺口而失分;在内线防守时,贴身防守不够,对切入限制区的进攻队员失位过多;从犯规角度看,多为突破或失位的被动犯规,战术主动犯规较少.在防守技术方面,篮板球、抢断、盖帽等防守技术相对较弱,球队整体防守意识薄弱,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男子篮球队在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参加的全部比赛进行技术统计,根据数据分析和中国男篮的现场表现,对参加本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的中国男篮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定位,指出了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主要差距,并提出了将来参加国际重要篮球比赛时中国男篮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葛夏楠 《现代交际》2012,(7):137-13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第26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与前四强对手9场比赛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无姚”和王治郅老去的时代,中国男篮攻防能力水平都有所下降,在进攻端在亚洲已经基本没有优势可言.亚洲主要对手正在不断提高缩小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尤其在助攻方面明显落后,比赛中时常出现依靠明星球员苦苦支撑的局面.建议中国男篮提高冲抢前场篮板球的意识,增强防守的攻击性,应着重提高进攻配合的默契性、传接球的技巧性和突破分球的能力,减少失误和没必要的犯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男篮在参加28届奥运会和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在进攻方面的技术数据统计,找出我国在进攻方面存在的弱点以及与世界强队的差距,探讨中国男篮在进攻技战术方面的改进对策,以便提高我国男篮的技战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采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第25届亚锦赛中国男篮与黎巴嫩、约旦、中华台北、伊朗队5场比赛的二分球、三分球、罚球、篮板球、失误、助功等技术统计,分析这一届亚锦赛我国男篮的优势与不足,探讨失去姚明核心的中国男篮未来发展趋势及打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