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2篇
管理学   40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81.
韩丽华 《社科纵横》2012,(2):119-122
中观般若学和涅槃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入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槃佛性论代替。涅槃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槃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  相似文献   
182.
183.
<正>目前,中国宏观调控形势复杂,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说,调控当局面临的难点,在于如何敏锐、及时和较全面地把握经济多种变量中最关键的组合信息,合理地动态掌握调控中"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和明显通胀,又要防止出现过快经济下滑"的平衡点。当前,在中国特定国情下和特定发展阶段,我个人观点是,应强调宏观调控中理性的"供给管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4.
般若思想传入中国之初,僧肇大师曾被罗什大师称为中土解空第一。然僧肇大师在接受中观思想后,在其论著《肇论》的表述中并没有完全遵循《中论》中探讨空性时所用的方式。这里可以看到,般若中观学传到中土后,并未偏向纯粹、繁琐论辩分析这条路来表达、理解空性,而是有其特有方式。《肇论》里更多是从体空观契入,而且《肇论》解空天然蕴含有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倾向,这也是后世非常自然地用禅、华严去联系《肇论》的原因。所以中土对空性的理解最初起就有如来藏、心性思想之中道空性的天然趋向,而没有止步于大乘佛教纯粹中观之境。这是般若空性思想传入中土后中国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5.
汉英词典儒学词的研究有利于凝练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主性。词典中观结构能够完善词典的语义、语用和搭配关系,重建自然语言中的词汇语义网络。文章以词典功能观为理论框架,以英汉词典圣经词为参照,通过结构描述和对比分析,系统研究汉英词典儒学词中观结构的表征现状。研究显示,汉英词典儒学词中观结构总体同质,以形态网络为主,关注浅层认知功能,也涉及部分语法搭配。基于英汉词典圣经词的对比研究显示,汉英词典中观结构的简化特征明显,以传统的参见结构为主,这弱化了儒学词的认知功能。此外,图式表征不足隐化了儒学词的复合交际语境和互文结构,降低了儒学词的交际功能。文章对儒学词的分析有利于系统了解其中观结构现状,而词典功能理论则为改进汉英词典儒学词的中观结构提供了操作指南。  相似文献   
186.
陈磊  李元光 《民族学刊》2023,(11):145-156+172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离戏空(离边空)均是权而非实,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相似(随顺)胜义,还不是真实(究竟)胜义。“等性中观”是最高阶段的究竟中观。他以其独创“等性中观”一统先哲们各种中观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谨的中观哲学理论体系。米庞大师还运用“二理”(胜义理、世俗理)对中观与唯识进行了整合。即从能境角度看是圣智(胜义智)还是俗智(世俗智)在作抉择;从所境角度看,抉择的对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所以,二理是通往二谛的路径与方法。虽然中观各派之间以及中观同唯识之间的观点虽有高低之分,但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各宗派论师本身的智慧优劣,而是各派所化众生根器不同。  相似文献   
187.
龙树对时间的辨析,涉及两个核心问题:时间的性质与时间的边界。龙树重点破斥了以时间为永恒和实有的观点,认为时间是主体认知物之生灭变化运动的工具,只是"假名",而无实体。而无论认为时间是否有边界,在龙树看来,都是一种虚妄的认知,只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讨论的前提的彻底虚妄性,才可能了达世界、也就是时间的实相。龙树关于时间的讨论,目的在于消解世人对时间观念的执着,并最终指向超越言说的觉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