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2篇
  免费   366篇
  国内免费   95篇
管理学   1242篇
劳动科学   50篇
民族学   143篇
人才学   266篇
人口学   29篇
丛书文集   4630篇
理论方法论   797篇
综合类   8129篇
社会学   1004篇
统计学   93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95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44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480篇
  2014年   880篇
  2013年   824篇
  2012年   976篇
  2011年   1073篇
  2010年   909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1211篇
  2007年   1004篇
  2006年   926篇
  2005年   829篇
  2004年   831篇
  2003年   798篇
  2002年   820篇
  2001年   637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244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8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3.
加强师范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是落实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校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地、示范地和辐射地的责任,要抓好道德教育的点、线、面,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抓好道德实践的载体、典型和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抓好道德建设的制度、管理和自律,充分发挥法纪的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04.
<好兵>(1915)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福特·马多克思·福特(1873-1939)的代表作.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家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论述文学的社会功能时提出的"颠覆"和"抑制"两个概念出发,揭示贯穿小说的"颠覆"和"押制"两种力量的矛盾张力结构,剖析了工业化语境下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两难.反映小说从"逸闻琐事"中再现了历史真实,从"小历史"中反映了"大历史",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道德伦理抑制人性的丑恶本质的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05.
西方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意蕴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重新解读人们早已熟知的四大吝啬鬼形象。贪婪和吝啬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由于对物质财富的强烈占有欲吞噬了人之为人的高贵品格和人间至情,人性被极端地扭曲,其惨烈程度不亚于生命的毁灭。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去深究造成他们人性扭曲变形的内在原因,即人对人自身需求的无知,以致失去了主体性,使他们无法抗拒外界环境的物质诱惑而沦为奴隶。这种对四大吝啬鬼形象深层意蕴的解读,也许能对当今人们在经济社会中处理人与金钱的关系问题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6.
近40年来,中国在道德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不足,如在道德思维培养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尚待加强。本文基于教育心理学视角,采用多层次多系统多元整合的范式探索道德思维培养路径,指出跨课程、跨学科、跨文化的深度学习实践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挖掘不同学科知识的价值观,把弘扬优良的价值观,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贯穿在大学不同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是塑造、培养道德思维的有效路径。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道德思维的路径,有助于师生了解自我、深化专业教学、树立正确世界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7.
门豪 《天府新论》2022,(1):143-150
通过聚焦近年来异常火爆的互联网“吃瓜”行为,揭示其在现代系统逻辑支配下的矛盾定位。将“吃瓜”从个体零碎的情感行动上升至一般性“社会事实”,发现其在情感与传统支持以外的系统性生成机制。将互联网技术平台上的表层呈现与深层道德结合起来,探寻“江湖”文化本体之于网络表达的结构性限定,说明可能引发的秩序后果。研究表明,与传统仪式相类似,“吃瓜”打破了生产组织的单一逻辑而转向了激情的发泄与集体亢奋,使得单调沉闷的社会境况得到了暂时缓解,社会分散与个体化转而呈现出聚合状态。这种新的组织化方式与意义生产途径,较之于传统仪式表征的内涵更加复杂,与工具理性化亦存在本质差异,同时也蕴含了巨大的社会风险与弊端。  相似文献   
108.
晏辉  张蕴睿 《中州学刊》2022,(9):107-112
人的意愿由心灵自发而生,是以需要为内心活动和外在实践的根基,以实践理性获得材料与正当性,融合兴趣与偏好结构,在惯习的限制下形成的“有意于”结构,在努斯与逻各斯的指引下向往着属人之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意愿问题具有复杂性,现代性与全球化造成了意愿的非自主、非现实、分裂与冲突,相较于人清楚表现于客体世界的行为事实而言具有隐匿性。只有将人之意愿作为客观而普遍的要素概念置于人的行为逻辑中加以考察,才能完全地将特殊因素包含于普遍性之中加以思考,这样的道德判断原则才具有建构性,在其面对现实、解释个别时才具有范导性。意愿虽然对于道德选择具有存在因、始因、动力因的意义,对于道德判断与道德归责具有主体性的价值,但迫于诸多不确定、不可控因素,意愿仅能作为道德选择与判断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9.
道德是个复合体,它是自利和利他的统一,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是因循和创新的统一,是慎独和群居都受其制的情势,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意识形态的混成旅,是讲求善也兼得真、美的价值体系.道德要高扬主旋律、正能量、主流意识、时代精神,将其奏成昂扬奔放、不屈不服的华彩乐曲.  相似文献   
110.
终极关怀是人类超越当下、追求永恒的精神渴望。以善为目标的道德,所展示的价值追求正是对自我本能的超越;道德之善可以无限逼近,却难以最终到达;道德理念内涵着追求"本质"、"始极"的维度。道德所内蕴的终极关怀特性,所显扬的是道德终极的自成目的性,不仅使道德主体因有了终极价值的前提而理直气壮,也使道德主体因体验到一种超越有限和世俗生活的意义,从而在物质利益的冲突中超越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