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1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篇
管理学   7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才学   19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549篇
理论方法论   63篇
综合类   1279篇
社会学   80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2 毫秒
271.
272.
现代汉语制作义动词均有表示制作行为的义项,该小类动词是从具体语义划分出来的。作为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动词小类,制作义动词受到了学界的重视。最初关注制作义动词是与其他语法范畴连在一起的,比如结果宾语或者工具范畴。后来的研究将制作义动词以独立小类进行看待,代表性的理论视角有配价语法理论和框架语义学理论。对这两种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总结其研究得失与经验,可为后来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3.
古汉语的偏义组配是种特殊的句法结构。人们常将之看成"偏义复词",这主要是从听读者的角度给出的解释,也是为着训释文献语意的理解视角。从说写者的角度去分析,古汉人构建偏义组配的认知理据是在完形感知的基础上据"主体/背景"的分离原则,使偏义整体中的主义成分构成认知主体,而让从义成分构成认知背景。偏义组配是一种汉语历史句法现象,其后来之所以消亡主要是由汉语特点及语言遵循的机制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74.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全球性的空间结构对立、城乡二元空间断裂、城市内部空间的分异与隔离三个维度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的扩张与增殖本性导致的人类生存、生产、生活空间的全面失义;也指明了重构正义空间的方案与道路,即通过无产阶级的世界联合与共产主义革命彻底消除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一切私有制社会,构建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正义、和谐、幸福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新阐释并逐步解决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空间失义的系列难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营造全球正义空间秩序的有益探索,以继续推动城乡一体化、现代城市的科学治理为突破,铸就大格局的正义空间不仅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275.
《社科纵横》2015,(11):97-100
俞樾治《诗经》,尤重汉儒训诂考据之法,他认为要通训诂须通晓音韵、文字之学和语法规律,从校勘入手,总结古书注释通例,最后才能达到真正了解古训目的。俞樾推本训故,吸收前人研究的各种成果,对《诗经》进行全方面考证,使许多疑难问题涣然冰释,总结了《诗经》研究的基本方法,将其纳入科学的研究轨道,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76.
<正>夫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则夫天命者,岂但知初生之顷命之哉!出处:《尚书引义·太甲二》,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王夫之对人性的基本论断,说明人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命的成长而日生日成的。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亦或是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以及程朱理学的性二元论,禅宗的"现成佛性"说,都具有某种先验论或不可变更的性质。王夫之批评了这种先天人性论,坚持认为人性是  相似文献   
277.
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虽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进入中国,但由于学界长期囿于理论的单一接受阐释,缺乏方法论意义上的吸收转化,因而至今并未见到真正的本土化阐释形态。文章提出以文学语言学阐释的原理形态为出发点,运用华裔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格义”阐释法,通过对中西文学语言学阐释各自所包含的“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必谓”五层次文本意涵进行“共现”“分梳”“比堪”“融通”四步骤的“格义”阐释,由此形成一种“新格义”阐释法。此种阐释法,应该就是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实现本土化阐释的真正方法形态。  相似文献   
278.
279.
《论语·述而》篇前五章,以“夫子自道”的形式,还原了孔子的“本相”,这对于我们切实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孔子的思想价值,具有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而学界对其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集译”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对其中关键性的词句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孔子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教师职责的承担者,又是修身养性的实践者和理想世界的追求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民众导师.  相似文献   
2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