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裕固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当我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不会忘;当我忘记了故乡的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曲我不会忘”。固此裕固族的民歌就是流淌在裕固族人身体中的血液,激荡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快乐和幸福。  相似文献   
32.
科尔沁蒙古族传统民歌的传承普及的最佳途径是把这优秀的传统艺术引入到民族声乐艺术教育教学与研究之中,并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按照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常规教学方法和步骤,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演唱艺术教学实践,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演唱人才,再通过他们的传唱使这珍贵的艺术世广泛深入的演唱代相传。  相似文献   
33.
从《诗经》到现在的《中国民歌集成》都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故事、人物及人民的生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是陶冶情操,加深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
晋西北山曲、陕北信天游、内蒙古原绥远地区的爬山歌 ,体例相同 ,词曲相近 ,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单独的一个民歌圈 ,其生成与清代民国时期的“走西口”移民运动密切相关。在“走西口”过程中 ,晋西北、陕北人口大批向河套及大青山前后地区移居 ,形成以山西河曲、保德人和陕西府谷、神木、榆林人为核心的“河府移民圈” ,人口同源支持了民歌共性。长盛不衰的雁行式“走西口”生活 ,不断刺激着民歌的创造与发达 ,使三地民歌的交汇共生走向高潮 ,在发展中推动了三地民歌的同质化过程。  相似文献   
35.
原生态民歌是中国各民族在聚居地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原始的音乐类型,被以阿宝为代表的歌手推向大众市场后曾风靡一时。如果从原生态民歌的自身属性、听众心理、歌手素养等方面认识其价值,可预测其在舞台上的发展前景,以利于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6.
四川民歌是四川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化再现,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演唱突出四川风格,展示"川腔蜀韵",涉及演唱方式的选择运用,在掌握润腔规律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地方语言色彩及歌曲的功能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唱腔设计和润饰,歌唱者把握四川民歌的演唱风格,对传承和丰富具有四川特色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7.
38.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意义就是概念化。陕北民歌语言的重叠象似对应于人类语言的概念化,民歌中的重叠象似凸显了信息度,传达量的概念化意义,因此,重叠象似使民歌成为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相似文献   
39.
方言是记录文化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的构成要素。陕北方言是黄土地锻造的,它不仅积淀着陕北文化,而且体现着陕北文化。透过这种独特的方言艺术,可以回溯曾经的陕北历史,领略精深的陕北民俗,解读淳厚的陕北人性。陕北方言凝结了陕北人的智慧,也雕塑了陕北文化。  相似文献   
40.
张丁  熊飞宇 《社科纵横》2011,(10):107-111
自北大歌谣运动以来,以刘复为代表,外国民歌也被大量译介。其源语国众多,覆盖面甚广,但主要是通过法语、英语、德语完成。外国民歌和中国民歌一道,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发生与现代转型,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两方面,都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