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61.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他的剧作《哈姆莱特》被誉为他艺术天才的"颠峰"。本文试从该剧奥菲利娅的民歌入手,从语境语篇的角度比较分析朱生豪和梁实秋两位译家的译文,探寻他们如何在各自的翻译中实践自己的翻译思想,对原文做到"形神俱现"。  相似文献   
62.
竹枝词原为巴人民歌,其源头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下里巴人》。竹枝词未必是由《下里巴人》直接演化而来,但它们同为巴人民间歌谣,必然在审美心理和文化内涵上有着相通之处。民间竹枝词最初和最主要的用途当是祭神。在发展演变中,即使是祀神之曲,其内容也多世俗化了。从风格上看,民间竹枝歌曲调多凄婉愁苦之音。从内容上看,以吟唱恋情为主,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民俗民风。民间竹枝歌经唐代文人的大力仿作和提倡,《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  相似文献   
63.
19世纪下半叶,德语现实主义时期,是叙事文学一统天下的时期.叙事性对诗歌的内容、语言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因此,诗歌在母题、基调、节奏、结构、诗句等方面都表现出简洁、收敛的趋势.而且,现奕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诗人,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小说家,如凯勒 G.Keller、冯塔纳 Th.Fontane、施托姆 Th.Storm、迈耶 C.F.Meyer等.其中施托姆和迈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风格.作为诗人的施托姆,更多秉承了浪漫文学的传统,他的诗歌强调的是民歌般的简朴和音乐性;而迈耶诗歌的特点,是对形式有意识的雕琢修饰、精简浓缩.他在表现形式、象征意义方面的创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历程,是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诗歌的过渡.  相似文献   
64.
兴盛于唐代白居易时期以“忧黎元”、“补时阙”为主的新乐府,虽然“可以播于乐章以歌曲”,但由于其内容不符合唐廷“新词”的标准,故其实“未尝被于声”。这一实况的存在,是导致唐后特别是两宋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乐府诗全然不能“歌曲”的最根本性原因。而另一方面,由于“乐府音节,自宋已失传”的实况,使得唐后其它类别乐府诗的入乐也大都无乐谱可凭藉。但唐后的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宫词类乐府,却都是可配乐而唱的。这些乐府诗之所以可入乐者,主要是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以里曲代为,二是创制新曲,三是套用其它曲调。  相似文献   
65.
乐府诗涉及诸多人物,是否有乐曲专咏人物事迹甚至以人物的名字或代称来命名乐曲、相关乐府诗的入乐入舞情况和流行程度、歌辞能否唤起读者的兴趣并为读者预留足够的想象空间等诸多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物传说的流播。乐府艺术在人物传说的演变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因其他乐府诗的影响,或从较早的歌辞里生发,或纯属乐府诗人的虚构,使得不少重要的故事情节和经典的人物形象在乐府诗中诞生。  相似文献   
66.
藏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有重要的文化,科研价值,本文就民间文学的韵文部分为例,阐述了蕴含其中的不胜枚举的民俗因素,从而对藏学的其它领域研究有着重要的补充与实证作用。  相似文献   
67.
"原生态"唱法的最大特点是"原汁原味",现代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原生态歌曲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即流与源的关系.原生态歌曲是一切现代民歌创作和发展的源头,而现代民歌一方面要继承原生态歌曲的传统和经验;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汲取其中有益和有用的东西以为己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发展客观规律.原生态之所以称为原生态,就因为它是一种最初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对它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的声乐教学主要还是应立足于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上,让学生学习到最新最科学的声乐演唱技术与技巧,这才是声乐教学改革的根本.  相似文献   
68.
邹雷 《金陵瞭望》2008,(11):60-61
春夏之交,草长莺飞,暖风微醺,南京,美得像活泼的少女,青春扑面。一场接一场的民俗民间艺术盛宴让人眼花缭乱。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非遗”的魅力无法抗拒,大人、孩子、时尚男女、社区大妈大爷们毫无例外地在这片大俗大雅中沉醉了。  相似文献   
69.
陕北民歌“兴”的修辞效果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上,起兴句在章节中作为重要构造,使民歌句子呈现出成双成对、整齐匀称的形式美;在内容上,起兴句为民歌营造情绪氛围、酝酿感情基调,并且通过这种情感联系把平凡事物诗化成为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70.
歌墟     
《中国民族》2008,(11):41-41
1979年,广西。中断了20多年后的歌墟,在很多乡村再现,人们久违了的民歌又重返民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