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30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207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662篇
社会学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71.
清代诗歌叙事纪史特色的形成,与诗学观念的演变、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明清之际诗风转变中诗歌叙事意识的积淀,更为清诗叙事纪史风气的形成直接奠定了基础。这种叙事意识的积淀主要表现在"乐府"传统的体认与创作的解放、"诗史"情怀的弘扬与发展和诗性叙事技法的渐盛与开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2.
汪艳菊 《唐都学刊》2007,23(1):20-25
温庭筠的咏史乐府多取材于前代昏君逸乐亡国和荒淫绮艳之事,通过描绘声色并茂的画面抒写兴亡感慨,这既是晚唐诗坛的时代潮流,也体现了温庭筠取法南朝乐府传统革新乐府的努力:既在题材艺术表现上进行调整以为其和乐歌唱作准备,也在题材、体式、语言诸方面借鉴南朝乐府。作为乐府诗的终结者和词的开拓者,温庭筠正是通过对南朝乐府的回归成就了乐府诗最后的辉煌。  相似文献   
73.
对比《诗刊》近年来发表的城市题材的诗作和农村题材的诗作,诗更宜于面对充满诗意的乡土。针对乡土诗的两种写作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4.
要在产业化视阁下进行民歌精品化创作,首先就要在思想上明确它与以往纯文学中的精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它应当是一种既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又有良好的市场效益,能够做到专家叫好与市场热卖双赢的现代消费性新民歌.具体而言,它必须是开放的民族风格、浓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与良好的市场适应的"四个合一".  相似文献   
75.
临江仙     
  相似文献   
76.
从田间乡野到国家舞台——民族国家视野中的原生态唱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首次新增了原生态唱法,很多少数民族选手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这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透过青年歌手大赛,通过追溯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国家如何通过主流媒体以宣传民族文化来强化民族认同,同时又以主流文化对他们进行规训以培育他们对于国家的认同,这与几十年前吴文藻先生民族与国家两分但多民族共同整合于一个国家体系的提法可谓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7.
六言诗起源于民歌和《诗经》、楚辞,产生于汉末,成熟于唐,发展于宋.在各种诗歌体式发展演变、交错升潜的汉末魏晋时期,六言诗未能成为主流诗体,从此在诗史上沉寂下来.六言诗体未能盛行,有几个原因:音节死板,难写难工,诗体与时代精神不相契合.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从宋人诗论对“张王乐府”的推尊,对其艺术特征的总结和归纳,“张王乐府”的题材特点对宋人开拓诗歌题材内容的启发,以及“张王乐府”的体制形式和艺术风尚对“宋调”中一种范式的巨大影响等诸方面,探讨了“张王乐府”与宋诗之间密切的承传关系,初步说明“张王乐府”何以会对宋人诗论和诗歌创作产生如此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9.
沿用乐府古题进行创作是初盛唐乐府诗的一大特色,所借用的古题和作品的数量都十分可观。初盛唐诗人多沿用古乐府的本意,但在因袭中又有所革新,利用这种较为自由的诗体来表现其审美情趣和人格理想。在借鉴前代乐府诗的艺术方面,初盛唐文人有意恢复乐府诗的古貌,积极创作杂言乐府,吸收汉魏乐府的语言特点及民歌口语,并借鉴汉乐府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80.
在普遍以“绮彩”、“声律”为重的六朝愉情揣性的诗坛,文人袭用旧调、敷叙旧事(乐题本事)一类的故事乐府缘何屡屡频现,不绝于史。笔者以为,这是文人创作兴趣的转移、儒学传统的倡导、乐府本身的叙事性、六朝诗学思想的浸润和类书编纂的兴盛等综合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