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9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1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70篇 |
人才学 | 33篇 |
人口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486篇 |
理论方法论 | 81篇 |
综合类 | 1044篇 |
社会学 | 92篇 |
统计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44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33篇 |
2013年 | 107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16篇 |
2010年 | 130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48篇 |
2003年 | 39篇 |
2002年 | 48篇 |
2001年 | 35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乡土知识是一方地域的民众用生活经历谱写的历史或用生活经验创造的文化,地方志在记录这些经验和智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乡土知识应该深入挖掘、规范整理.乡土知识来自一个民族数代人的传承与沿袭,其中蕴含着许多科学合理的成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基于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716个农户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农户分化、乡土依赖对农户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不断分化并未提高其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意愿,分化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继续持有集体收益分配权,土地、宅基地的退出对集体收益分配权退出意愿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对所在村的心理依赖水平有着显著的反向影响,即在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退出中,对其退出意愿产生影响的更多是农户对乡土的心理依赖,而非现实依赖。这要求在进一步探索中,既要有改革的紧迫感,完善退出机制,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理性退出集体收益分配权,也要有历史的耐心,充分尊重农户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05.
胡绍华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1):43-47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06.
经济增长极限的仍然存在,说明任何一具体的经济增长率都是通向极限的阶梯。代际关系上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过份依赖于技术乐观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是形而上的玄想,代内关系的经济增长率的合理性只能衍生于单一的效率价值取向。这说明合理的经济增长率在经济伦理的应有视角里是虚幻的。人类必须在人口、科技、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制度结构方面建立起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7.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Z2)
乡村聚落景观由于所处的自然生态、风俗习惯、社会环境等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选址理念、空间布局方法和景观空间形态。本文运用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理论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文化结构理论对湘西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层"逐层探源溯流,对苗寨聚落景观设计"表层结构"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集体记忆认同)进行深度挖掘与阐释,指出德夯苗寨聚落景观设计的文化特质即是创造了天人合一、自然和谐、人神共居的聚落景观空间形态,构筑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生存繁衍的聚落景观文化空间,处处体现着和谐的乡土景观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08.
杨位俭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4):36-42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臆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惠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109.
梁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3)
新世纪乡土小说根据书写场域的变换可以分为"在乡"、"进城"和"返乡"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在乡"叙事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权力政治进行批判,表现出对城市现代文明的热切向往;"进城"叙事关注农民离乡进城的生存状态,城市又成为罪恶的渊薮,透露出对乡村的浪漫怀想与回归传统的强烈意识;而再次由城到乡的"返乡"叙事则揭示了市场观念冲击下乡村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没落,在城市中殷殷展望的可爱家园又温情不再.当文学对象在"乡村-城市-乡村"之间发生转换后,三类叙事对城乡的想象所出现的悖论性书写,以及作家对城乡的情感向度所发生的钟摆式摇晃,反映出社会和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0.
企业的发展在传统“利润至上”观点下一味地从自然索取资源,同时存着资源的浪费及环境污染,由此带来的生态问题愈加严重,最终将威胁人类的生存。本文通过对企业发展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原因的分析,认为企业在发展中对于生态的保护义不容辞,应当履行生态保护责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