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2篇
管理学   74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60篇
人才学   35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43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973篇
社会学   9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乡土小说创作已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构成和底层叙事的标志。面向乡村与面对城市的两种乡土书写都表现了醒目的批判性:前者对乡土社会封建意识和传统文化的揭示显示了鲜明的现代意识;后者则对城市表现了集体性反感,其批判主要指向城市道德。综合审视就会发现其间有个矛盾:面向乡村时能显示现代批判,面对城市时却表现了留恋乡土、回归传统的意识。对象转换后出现的这种思想矛盾,蕴涵着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2.
公共艺术是现代性的权利主张与公民社会人际关系的表现.本文以四川公共艺术的发展现状为例,讨论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社会开放、民主与和谐进程的良性互动,并联系地域和民族的公共感情,从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层面,分析了扎根地域文化、把握传统文脉、保持乡土气息对创造区域公共视觉氛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3.
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一大板块。从五四那一代人笔下破败的乡村到沈从文的《边城》那样的现代田园牧歌再到革命年代里《创业史》、《艳阳天》那样激励过两代人的浪漫梦想以及改革年代里那些反思农民悲剧命运的文学思潮、记录乡村变革的篇章,还有,那些怀旧、"寻根"的感伤情绪……乡村文学的嬗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巨  相似文献   
124.
“新乡贤”是指当代乡村社会中有德行、有才能、有威望,热爱乡村并且奉献乡村的贤达人士.在二十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乡土小说中,就涌现出了许多书写“新乡贤”的作品.这些作品对“新乡贤”的生成路径、现实困境以及蜕变的可能与轨迹都做了细致的揭示,既有理想的建构、理性的审视,又有冷峻的批判,表现出多元化的创作立场与丰富的叙事面貌.“新乡贤”叙事的意义不仅在于塑造了新的农民形象,而且对于当下乡村发展与文化建设而言,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5.
陈晓明 《文史哲》2021,(5):5-20+165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历经现代社会剧变和文学变革,中国文学传统始终在赓续革新。从古典时代到现代,可以梳理出两个基本传统:其一是"抒情传统";其二是"史传传统"。从古典时代的四大名著起,小说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进入现代,小说更是构成了文学的主导形式,"史传传统"也以现实主义之名占据美学规范地位。20世纪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变革始终为激进现代性所支配,直至1990年代,传统文化才获得正面肯定,而文学充当了先知先觉的角色。1990年代以后,乡土中国叙事以其内隐的"史传传统"为中国文学创建出一批重要作品,也有一批作家走向成熟,中国文学做出了非同凡响的伟业。在这一意义上来说,传统延续至今,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证明了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传统与当代以隐显的两种方式推动中国文学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6.
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是一个法律逐渐“祛魅化”的过程,即从基层司法建设魅化法律到农民法律参与下的法律脱魅。法律的祛魅化使农民对法律有一个更为理性的认知和选择。法律实践和法律参与的“知情祛魅”逻辑从主体角度抑制了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而基层司法体制的诸多弊端和缺陷则从外在限制了农民的法律需求。由此可见,结构混乱虽然使乡土社会产生了法律需求,但这种需求的扩展性和持续性存在问题。因此,当下乡土社会的法律实践并非简单地从“送法下乡”向“迎法下乡”转换。  相似文献   
127.
民间组织的存在,是我国农村社会从古至今发展的鲜明特点。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农村社区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农村民间组织从种类和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农村民间组织的定义、农村民间组织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土文化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化论支配下的现代化发展观念追求的是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财富的持续增长,而乡土文化是以边际效益递减和精细化为特征的内卷化文化,因而被进化论者视为即将消亡的文化.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历史证明不断扩张的进化式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片面的城市化正在导致农村文化的衰败,也使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日趋严重.因此必须转向进化与内卷统一的发展观,必须认识传统乡土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复兴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传统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在于重建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从而实现传统乡土文化在当代文化环境中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9.
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少学者自觉不自觉地将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 当成研究基点.在经验层面,"乡土中国"变成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构成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性质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起点;在理论层面,"乡土中国"中的一些概念成为理解中国乡村社会现象的最好的"工具",现实经验成为"乡土中国"的注脚.在此意义上,"乡土中国"构成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他者",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只有突破作为"他者"的"乡土中国"的限制,在正确地对待费孝通学术"遗产"的基础上,才能吸收和批判既有的学术资源,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0.
新时期乡土散文的美学精神是复杂多样的.以陈白尘、汪曾祺和陆文夫等人为代表的乡土散文具有江南水乡气息,表现的是婉转悠扬的寻根与乡恋之曲;以刘成章、周涛等人为代表的西部散文表现的是西部风情高亢雄浑的赞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是乡村文化的惋歌,贾平凹与韩少功从不同角度实现了对现代性的批判;以刘亮程、谢宗玉等人为代表的新生代作家的乡土散文表现了"大地悲歌"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