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03篇 |
免费 | 3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65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54篇 |
人才学 | 9篇 |
人口学 | 12篇 |
丛书文集 | 369篇 |
理论方法论 | 57篇 |
综合类 | 622篇 |
社会学 | 37篇 |
统计学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6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63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68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75篇 |
2009年 | 64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43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81.
分科设学和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术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分科设学模式,是传统的内部变动和西学的外部输入错综交织的产物。清末学人在教育改革中重新发现并发展了宋儒胡瑗以来的分斋课士的书院传统,逐步将西学门类整合进传统的知识体系之中,经由学校体制、分科设计和研究方法的层层更新,形成了一幅中西学冲突融合,书院和学堂彼此移位,经学失去主导价值,以致传统学术体系最终分解的极其复杂的图景。 相似文献
882.
吴妍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
陕西当代乡土小说书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代十七年"时期的乡村革命书写;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改革书写;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历史书写;四是新世纪出现的"废乡"书写.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理论观念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883.
任德新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26-28
明清之际著名学者孙奇逢的家庭道德教育思想多数有现实意义 ,而他所采取的不行不知讨论总结和树立典型的德教方法 ,今天也有借鉴意义 ,但也宣扬了一些封建糟粕 ,这是必须摒弃的。 相似文献
884.
傅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47-49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唐太宗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e本文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以及人员的管理诸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885.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杜甫与庾信晚年都因漂泊异乡而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浓郁的恋乡情结,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这一传统主题的内涵。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位诗人因身世经历、人格境界、政治理想的差异在乡关之思这一共同的主题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同。 相似文献
886.
于浴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887.
明清以降,天主教耶稣会士大量来华,他们为顺利生存和传教而会通儒学,不断靠拢、比附、融会、贯通和吸收儒家思想,在“西风东渐”传播天主教义和西方科学的同时,开辟了“东学西传”尤其是译介儒家经典的工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耶稣会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可以界定为三个阶段:“学习期”的主要目的是把儒经作为语言材料来学习中文;“化用期”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儒家思想来抨击欧洲黑暗社会;“研究期”主要属于宗教哲学的学术探讨.先秦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译介历程曲折而成果丰硕,激起了欧洲思想界的波澜,促进了西方尊重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888.
罗永忠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5,(1)
贵州近代人莫庭芝的诗词创作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咏贫士诗描写了自己的穷困生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亲情友情诗抒发了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山水田园诗描写了大自然的美景.咏贫士词抒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感叹时光流逝,描写了自己的愁思.山水田园词描绘景物生动. 相似文献
889.
从学理上讲,“礼失求诸野”的“礼失”是指“义”而不是“仪”,“礼失求诸野”必须坚持求“义”这一主体。因此,“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只是“礼失求诸野”的社会条件,而不具备“礼失求诸野”的价值追求。孔夫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的反命题“天下无道”,则庶人议政(道),才是“礼失求诸野”的本质内涵。从社会实践看,孔夫子晚年的开门办学传授六艺,特别是修《春秋》等活动为“礼失求诸野”树立了典范。处在世界轴心时代的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礼失求诸野”的价值取向不仅在文化开放,更在于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保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失求诸野”既是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道统”文化对统治阶级“政统”文化斗争的理论基础,又是“道统”对“政统”批判斗争的武器。是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礼失求诸野”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0.
北京传教士团与俄国早期汉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树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5):99-101
北京传教士团是 18世纪初沙俄政府直接派驻北京的东正教会组织 ,目的是搜集各种情报 ,窥测清政府的政治动向 ,为沙俄制订对华政策提供依据 ,实为沙俄派驻北京的官方代理机构。正是它负有的这个使命 ,使得俄国早期的汉学家多出自北京传教士团教士和留学生中。他们的汉学研究为后来俄罗斯的汉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中俄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