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2篇
  免费   552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531篇
劳动科学   65篇
民族学   417篇
人才学   77篇
人口学   36篇
丛书文集   1963篇
理论方法论   367篇
综合类   4551篇
社会学   517篇
统计学   99篇
  2024年   250篇
  2023年   923篇
  2022年   941篇
  2021年   907篇
  2020年   721篇
  2019年   642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75篇
  2013年   306篇
  2012年   342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在批判继承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基础上,探索解决中国农业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方案。对于改造"愚贫弱私"的旧中国农村,毛泽东与乡建派的具体措施相近但又有所超越,《纲要》赋予了农村合作社以属地管理和建设职能,这是一种探索性的组织制度创新。此外,作为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毛泽东致力于全面治理中国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问题,乃至农村和国家的整体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复苏农业经济或兴办教育。  相似文献   
102.
茂名农村存在贫穷农户得不到小额贷款支助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在世界许多国家已获成功的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运作特点,认为这种小额贷款模式适于在茂名农村尝试开展,并从贷款范围、现代信用平台、穷人"毕业制度"和金融资源分布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拓展茂名农村小额贷款范围。  相似文献   
103.
随着乡村旅游活动的不断升温,乡村旅游开发已引起学术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但是,关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研究却还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缺乏深入的研究。不论是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本课题都是值得重视的,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从已有的旅游影响研究来看,多注重旅游对社区的宏观方面的影响研究,而忽视了发展旅游的微观影响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宜兴市湖父镇乡村小微旅游企业经营的实证分析,运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 ,以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活动对社区各方面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 ,归纳了小微旅游企业经营对农村社区产生的三大影响的具体内容,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首先定义"谕俗文"并详细解说其内容及构成。其次,以真德秀的"谕俗文"为核心,探讨宋代地方官如何治理地方上存在的诸如诉讼多发等严重问题,揭示"谕俗文"在劝导民众向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地方官成功治理民众的关键在于笼络介于民众与地方官之间的士人、僧道及父老,从而在地方上形成了以个人为起点,向家族、宗族、乡党、县呈同心圆般扩大的社会统治秩序。最后,从地方官以诚待民的心态中,揭示了民众具有主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5.
乡村旅游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科学动力模式.文章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方式及其动力因子影响机理,实证度量了我国乡村旅游政策、经济、文化、环境四大因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相似文献   
109.
《村歌》是孙犁根据1947—1948年下乡参加土改工作的经验创作而成的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村歌》的文本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情势下,孙犁试图借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记录、反映并想象和建构革命的现实与远景。区别于同一时期大部分的土改小说,孙犁在《村歌》中并未着力呈现政策对现实的引导或两者之间的频繁互动,张岗村的土改运动主要被叙述为政策引导下村庄内生的革命潜能的引爆,土改中遇到的阻碍大多通过村庄中人半自发的组织、互助和话语创新得到解决。这一构造内含着孙犁对革命路径的想象,即革命不仅意味着对村庄的颠覆和改造,更存在着从乡村传统和日常人伦中生发出来的可能。但同时,在小说中,激荡的革命情绪最终仍然被回收为双眉个人情感的高扬,却也症候式地呈现了这一革命想象与现实的龃龉,和在新的历史情势下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0.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名。它将自身独特的魅力烙印在乡村社会,深刻影响着乡村众民的生活实践。在与乡村风俗习惯有机结合后,成为乡村的文化基因及秩序基石。然而,伴随着近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乡村礼仪文化一度衰落,致使乡村民众面临着诸多困惑,而乡村失序问题亦渐次产生。解决这一问题,还乡村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局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构乡村礼仪文化成为理性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