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16篇 |
免费 | 486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52篇 |
劳动科学 | 67篇 |
民族学 | 431篇 |
人才学 | 100篇 |
人口学 | 36篇 |
丛书文集 | 2077篇 |
理论方法论 | 392篇 |
综合类 | 4638篇 |
社会学 | 551篇 |
统计学 | 1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8篇 |
2023年 | 932篇 |
2022年 | 986篇 |
2021年 | 1039篇 |
2020年 | 800篇 |
2019年 | 671篇 |
2018年 | 209篇 |
2017年 | 135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375篇 |
2013年 | 306篇 |
2012年 | 342篇 |
2011年 | 339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40篇 |
2008年 | 360篇 |
2007年 | 303篇 |
2006年 | 241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4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41.
探究环境感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对学界研究社区环境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关系提供研究依据。采用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及量表统计的方法,对福州市晋安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鼎市及永泰县的乡村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2个维度的感知情况入手,对乡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感知中的“生物多样性及景观”“水质”等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工环境感知中的“村庄风貌”对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环境感知的回归系数全部为正,人工环境感知回归系数有正有负。可以看出:自然环境感知和人工环境感知都会影响乡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且自然环境感知对乡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更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态保护和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依旧应当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42.
这两天,包括儒岙镇石磁村在内的绍兴新昌县的一百多个乡村村民都显得比较紧张,因为这两夭就是村干部换届选举的日子,“让我们老百姓自己选出放心的带头人,这就是村里的头等大事。”石磁村的村民在兴奋中也透露着期盼。而去年8月诞生的《石磁村典章》则是全国首部“村民自治特别法”。目前,整个新昌县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乡村开始进行选举试点。 相似文献
943.
人口流动不仅考验着流入地的社会治理,也对流动人口归属地的社会治理形成了挑战.基于流动人口归属地社会管理困境的视角,以嘉陵江流域的蓬安县X镇的调研访谈为基础,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外出务工高潮的兴起使得嘉陵江流域的广大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空巢化”倾向,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已经难以适应这一经济社会变迁的要求;并剖析了国家建构中的自治传统式微是导致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而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尤其充分考虑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提出发展路径是重塑流域内社会自治文化,重构基层政府的机构设置,重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从而解决流动人口外迁后空巢化社会的矛盾与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944.
最近10年国内地理类、旅游类学术期刊所载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1-7
进入21世纪后,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迅猛,学术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研究文献为对象,以“乡村旅游”为题名检索了2001—2011年间国内地理类、旅游类学术期刊所载的乡村旅游文献,获得有效文献50余篇,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基础理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乡村旅游市场;乡村旅游的空间布局;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今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应着力于以下领域:基于旅游者角度的乡村旅游评价框架和体系的构建;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对乡村旅游发展中各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乡村旅游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45.
明清以来乡绅、绅士与士绅诸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茂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98-101
明清"乡绅"、"绅士"、"士绅"是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历史性概念。"乡绅",主要是指居乡或在任的本籍官员,后来扩大到进士、举人。而"绅士"一词在明代主要还是分指"乡绅"与"士人",到晚清已演变为对所有"绅衿"的尊称和泛称。"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在野的并享有一定政治和经济特权的知识群体,它包括科举功名之士和退居乡里的官员。中外学者由于受到研究时段、研究视角和理论原则等方面的影响,各自赋予"乡绅"、"绅士"、"士绅"不同的内涵,但总的说来,"士绅"一词开始越来越多地为学术界所采纳。 相似文献
946.
对约束民族地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诸因素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119-124
非农产业的发展,是乡村经济结构现代转型的关键之一。然而有许多制约民族地区乡村非农经济发展的因素,如何针对这些约束因素,寻找解决的办法,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该文指出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提供有效可行的战略性对策及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947.
潇潇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1):135-140
作为传统社会中的一个独特社会阶层,晚清庐州士绅群体的发展与地方社会结合密切,士绅阶层在经历了整体实力壮大后文化权力张扬,积极投身地方文化建设,并将儒学传承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实际承担了基层社会传统文化承续与传播的历史使命,在晚清社会文化秩序的塑造与维护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48.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民间宗教信仰,对白族社会影响巨大.通过祭本主这项活动满足了白族民众对道德教育、愉悦身心、族群认同、人际交往等的需求,也发挥了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净化社会风气、增进社会和谐等社会治理功能.文章从民俗学的角度,立足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本主文化的祭祀过程,探究这种民间信仰的社会治理功用. 相似文献
949.
村落家族文化复兴对乡村政治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德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7(2):27-30
村落家族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复兴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家族文化对于乡村政治发展与乡村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乡村,在凝聚民心和保持社区稳定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政治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村落家族文化采取正确的对策. 相似文献
950.
储华林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7-23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是国家基于农业农村发展需要,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乡村建设,助力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而做出的时代选择。数字信息化时代下,正确把握内蕴于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之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有助于厘清当前数字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和内在逻辑,探索数字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路径: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创新社会参与渠道、构建乡村治理平台与完善配套政策体系,从而更好地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实现乡村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