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5篇
  免费   608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1167篇
劳动科学   76篇
民族学   464篇
人才学   108篇
人口学   67篇
丛书文集   2948篇
理论方法论   517篇
综合类   5643篇
社会学   673篇
统计学   459篇
  2024年   255篇
  2023年   940篇
  2022年   946篇
  2021年   927篇
  2020年   732篇
  2019年   655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515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549篇
  2011年   538篇
  2010年   543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652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86篇
  2005年   440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542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91.
192.
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火柴工业,在1950年代发生了深刻蜕变。这种蜕变,表现在生产方式、流通状况、市场规模、原料结构、产品型制等诸多层面,历经数年最终完成,并为整个计划经济年代所延续。1950年代火柴行业的变革,清晰反映出新中国轻工业的发展轨迹。其兴衰转圜,既是当年内外经济环境的产物,也同私有制改造互为因果,但关键因素还在于工业化的要求。在国家工业化大背景下推进的“增产节约”运动,终使火柴产品型制从内到外彻底改变,火柴业走上一条迥异于前的发展道路。火柴业的蜕变转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1950年代中国计划经济的些许特征。  相似文献   
193.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乡村建设中农民房屋建筑类型从特质性的“匠心独具”到同质性的“千村一面”,再到异化性的“自厝同异”变迁路径,反映出传统文化的保护危机,也深刻揭示出建筑变迁背后暗藏的农民与地方政府间的多元矛盾和博弈。此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民主体性被消解,成了被建构的对象或客体,而地方政府却不断强化构建主体的身份认同。事实上,当前乡村建设呈现出五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是为城市消费者休闲情趣的乡村建设;二是为城市中产阶级家乡情感的乡村建设;三是为地方政府凸显政绩的乡村建设;四是为开发商投资回报的乡村建设;五是为农民生存利益的乡村建设。不同参与者均带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介入乡村建设,直接影响到乡村建设的发展走向。因此,要处理乡村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强化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身份,赋予农民对乡村建设事务的话语权与决定权。  相似文献   
194.
《村歌》是孙犁根据1947—1948年下乡参加土改工作的经验创作而成的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村歌》的文本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情势下,孙犁试图借助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记录、反映并想象和建构革命的现实与远景。区别于同一时期大部分的土改小说,孙犁在《村歌》中并未着力呈现政策对现实的引导或两者之间的频繁互动,张岗村的土改运动主要被叙述为政策引导下村庄内生的革命潜能的引爆,土改中遇到的阻碍大多通过村庄中人半自发的组织、互助和话语创新得到解决。这一构造内含着孙犁对革命路径的想象,即革命不仅意味着对村庄的颠覆和改造,更存在着从乡村传统和日常人伦中生发出来的可能。但同时,在小说中,激荡的革命情绪最终仍然被回收为双眉个人情感的高扬,却也症候式地呈现了这一革命想象与现实的龃龉,和在新的历史情势下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5.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名。它将自身独特的魅力烙印在乡村社会,深刻影响着乡村众民的生活实践。在与乡村风俗习惯有机结合后,成为乡村的文化基因及秩序基石。然而,伴随着近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乡村礼仪文化一度衰落,致使乡村民众面临着诸多困惑,而乡村失序问题亦渐次产生。解决这一问题,还乡村一个和谐有序的发展局面,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构乡村礼仪文化成为理性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96.
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原型、乡村的传统观念及其所形成的乡村文化价值,目前处于"乡村文化建设者"所忽视甚至抛弃的倾向,文化的引导者及设计者们将城市的观念、方法、措施等不假思索地倾倒给乡村,使乡村失去了文化自信和自觉。本文从彝族建筑文化原型及营建观念的视角,阐释乡村建设的"文化价值",强调文化原型作为乡村建设的核心支撑,旨在给当下乡村建规划设计师与决策者提示出"独立文化价值",并据此构筑起彝族地区乡村营建的策略,赋予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7.
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社会在两个维度上表现出了急剧变革的要求。一方面,人类社会处于全球化、后工业化的历史转型期;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成果喷涌而出,在很多技术成果背后,都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身影。信息技术已经是我们时代的基础性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杠杆,虽然技术会对社会的既定形态构成挑战,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人们需要对技术造成的挑战重新认识,将其转化为社会变革的观念和要求,并作出实践安排,才能促成社会变革。在此过程中,社会治理的变革往往会滞后于社会变革。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社会治理方面的变革承受了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梳理社会治理变革各个方面的要求,并作出安排。  相似文献   
198.
李斌《村庄视野中的阶级、性别与家庭结构:以1950年代湘北塘村为中心的考察》一书,以湘北塘村为个案,通过大量的口述资料和地方文献,质疑和深化了前人关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经典论述。不同于以往革命史叙事下以国家为主体的论述,作者紧紧围绕性别、家庭和阶级三个维度,从女性视角出发,展现了农村妇女在解放前、土地改革时期、农业合作化时期和“大跃进”运动时期中切实的出境和生命体验,揭示了不同时期男女平等与不平等、妇女解放与未解放的复杂性,因而也刷新了我们对19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9.
龚益 《领导文萃》2012,(8):123-125
究竟是"先发展、再治理"还是"边发展、边治理"?长期以来,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顺序问题众说纷纭。历史似乎给出了无奈而趋于共识的答案:先破坏,再治理。众多国家的经验,都是在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先行破坏,又经过努力建立起新的环境,重树"先生活,后生产"的正确理念。人类无疑要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与耐心,感谢自然生态顽强的修复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类在毁灭之前得以恢复生机。与此同  相似文献   
200.
正微信朋友圈建起来,心随动车动起来。2014年8月21日2时50分,湖北恩施州建始县首届"乡村·中国梦"心爱素拓活动的20名少数民族乡村青少年英才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车。这些走出大山的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乡村医生、优秀乡村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北京的5天时间里,不仅开阔了视野,历练了内心,感知了使命,思创了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