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86篇 |
免费 | 584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80篇 |
劳动科学 | 89篇 |
民族学 | 484篇 |
人才学 | 125篇 |
人口学 | 41篇 |
丛书文集 | 3041篇 |
理论方法论 | 573篇 |
综合类 | 6033篇 |
社会学 | 721篇 |
统计学 | 1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469篇 |
2023年 | 1030篇 |
2022年 | 1075篇 |
2021年 | 1128篇 |
2020年 | 921篇 |
2019年 | 726篇 |
2018年 | 241篇 |
2017年 | 189篇 |
2016年 | 219篇 |
2015年 | 283篇 |
2014年 | 522篇 |
2013年 | 464篇 |
2012年 | 489篇 |
2011年 | 527篇 |
2010年 | 506篇 |
2009年 | 535篇 |
2008年 | 626篇 |
2007年 | 504篇 |
2006年 | 383篇 |
2005年 | 327篇 |
2004年 | 215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3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4)
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寿险普及度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入探讨寿险深度失衡和密度失衡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表明:寿险普及度失衡会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产生抑制效应,阻碍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寿险的深度和密度影响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这二者能够平衡区域间的寿险发展,帮助政府改善寿险在各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因此我国要加强寿险普及创新力度、实施区域间寿险业均衡发展战略,利用政策扶持等手段促进寿险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和个人风险保障意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02.
李成玲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89-101+116
在我国当前的景观立法现状下,囿于景观的公共属性,地域居民超越相邻权的景观保护诉求得不到司法的有效回应。日本的景观诉讼也曾遭遇与我国类似的困境,而国立公寓事件的系列诉讼结合景观保护的地域性,实现了景观行政诉讼中公法一般保护论到个别保护论的突破,以及景观民事诉讼中私法保护论的正式确立。日本学者也在国立公寓事件的契机下大致从权利体系和法秩序两个方向论证了地域空间中景观利益的法律构成,突出了地域景观保护中公私互动以及地域性规则的重要性。中国情境下的地域景观保护可以从空间秩序保障的视角探寻地域居民保护景观的合法权益基础。 相似文献
103.
晏阳初:平民教育从中国到世界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阳初先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是我国早期社会学中乡村建设学派的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平教运动和乡村改造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至今闪耀着进步思想的光辉。本文从晏阳初人生观的形成,其成功之道,以及反映晏阳初晚年平教业绩的国际乡村建设学院等几个侧面,对晏阳初及其事业进行了客观评述和简要分析,并对国外的一些评述进行了回应。 相似文献
104.
龚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128
本文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经济人”假设和制度经济学秩序和制度的理论,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自利”带来的效率缺失问题,即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带来真正的产出,论证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毫无秩序”的教学,提出建立“对不可预见和投机的行为会导致惩罚性结果的制度”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经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而这种“导致”是“经济人”从改善自身状况的愿望开始的。大学英语教学作为可以产生效益(隐性)的成产过程,应用传统的教学理论方法会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经济人”属性,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制度”,教学要求成为一个一厢情愿的文本。 相似文献
105.
杨继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68-71
存在和美是普遍的本体的同时也为具体的,审美与科技的思维方式都通过具体而涉及存在的根本机制,研究可见形式即存在秩序的表征,这是两种思维所共同遵循的也是其互相融通的内在机制;审美形式是两类思维共有的高级形态、是与理性的相通之处,它为创新增添前导性目标,是感悟命题、直观结构、解读存在秩序和秘密而昭示着前瞻的机制,由审美之维不仅可悟及世界本源的图景而走向生存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且益于科技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6.
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选择偏好进行研究,有助于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文章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取60份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文本,依据内容分析法,构建政策工具类型、政策工具作用领域、政策工具价值目标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对财政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工具使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在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偏好激励型工具和系统变革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相对较少。政策工具在政策作用领域积极部署,政府对项目资金管理最为重视,群众生活保障和产业振兴领域相对不足。政策工具的价值目标中侧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价值原则倾向于公平。因此,建议优化政策工具配置,适当减少系统变革型工具的使用次数,增加能力建设型工具的运用频数,加大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优化政策工具评估体系,建立事后反馈制度,创新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使用,激励对象侧重于农民。 相似文献
107.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立足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愿景,采用超效率MinDS模型测度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建设效率,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全面揭示和识别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研究发现,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大体呈上升趋势,并兼具“东高中低”、“南北差异均衡”的区域特征;四大板块中,板块内部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南北方地区内差异相近;四大板块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则是南北方差异的主要来源。在新发展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研究结果对于全面协同提升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效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8.
使用CFPS数据以及PSM和2SLS等方法,探讨了集体经济的长效增收效应及其实现机制,并从管理者文化教育水平视角分析了壮大集体经济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集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持续地提高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而且通过增加生产性投资、公共服务投资和教育投资对农户增收产生长期影响,具有显著的长效增收效应;村委会主任作为集体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其受教育程度越高,对集体经济的投资越多,越有利于集体经济发展。据此建议,通过强化对管理者的培训等“内育”方式、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等“外引”方式、通过设立“挂职副主任”等“外借”方式,提高集体经济管理者的文化教育水平,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速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 相似文献
109.
朱妍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14-26
对改革初期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大量研究呈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不一致的中国式工业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形态。本文指出,中国乡村集体工业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基于分散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小生产者与工业化大生产之间的另一种关联方式,这种工业化道路没有导致显著的工农分割与城乡差距,而是通过强调农村社区利益本位,削弱了不同人群/家户之间的分配不均,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10.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蜕化为自保性规避被动性失衡排他性内卷格局。善治愿景下的个体多重角色演绎与共同体良性互动应当区分不同空间性质以避免行为失范,强化依法治国以协调相关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情境学习和责任认知重构疏堵有方,张弛有度的行为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