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4篇
  免费   565篇
  国内免费   51篇
管理学   705篇
劳动科学   70篇
民族学   384篇
人才学   100篇
人口学   32篇
丛书文集   2421篇
理论方法论   466篇
综合类   4816篇
社会学   585篇
统计学   121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375篇
  2023年   828篇
  2022年   868篇
  2021年   891篇
  2020年   737篇
  2019年   585篇
  2018年   188篇
  2017年   142篇
  2016年   178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487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79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指示精神,该文概述中本贯通政策在上海的实行情况,分析了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中本贯通教育的培养特点。根据乡村景观改造的真实项目,探索风景园林专业校村联合培养,共建教育实践基地的培养新思路,并为相关应用型院校中本贯通专业建立配套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2.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对于服务“三农”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加,地方农业高校在培养服务“三农”人才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对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发现,扶持政策、激励机制、科研平台、乡土情怀、耕读教育和校园氛围是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三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地方农业高校培养服务“三农”创新人才的系列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43.
44.
《社科纵横》2019,(7):37-4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民。什么是农民,谁是农民的问题就是摆在乡村振兴面前需要厘清的问题,只有把"农民"的逻辑内涵和外延搞清楚,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解决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施策,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5.
《社科纵横》2019,(6):42-47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乡村扶贫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逐步从发现与解决农村问题向发掘与发挥农村潜在优势转变。在精准扶贫的政策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着农村产业扶贫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时代使命。合作社的发展兼具经济与社会功能,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当前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从社会资本存量与合作行为、治理结构与制度规范、人才需求与经营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合作社面临的现实问题,最后结合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探讨了在这一政策机遇下合作社未来的发展与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6.
《创新》2019,(3):112-118
"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其实体保障机制要从制度、机制、保障等方面健全,探索国家决策、实体制度和地方实体制度的纵向完善机制,健全明确牵头单位、主体成员组织、关爱服务主体权责的横向完善机制,完善制度建设纵横交错、填补盲点的制度机制,推进"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实体、政策、组织、投入、社会参与的机制保障建设。只有从机制完善上着力,才能保证实体建设过程遵循内在必然性展开,建设的实体制度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才能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7.
饶常林  赵思姁 《创新》2019,13(3):93-102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在乡村社会特征已发生变化的现实基础下,现行乡村治理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当下乡村治理困境,因此亟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以期形成有效治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基于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需要,湖北省秭归县实施"幸福村落"建设,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在"幸福村落"建设的实践中,共识导向、参与、责任性、透明性与法治五个善治的基本要素得到突出体现,构成"幸福村落"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而五个善治要素得以实现与治理单元下沉、自治形式创新密不可分。"幸福村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具有一定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8.
49.
中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度。中国共产党要在农民国度里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必须对乡土社会进行广泛持久的政治动员和宣传,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与认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多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以经济整合、政治整合、思想文化整合等方面对于乡村社会进行了整合,通过这些方面的整合,对瓦解既有社会秩序、重构意识形态乃至抗战的胜利坚定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之后新中国的成立赢得了民心。  相似文献   
50.
马林靖  郭彩梅 《城市》2019,(7):22-28
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之一,就地城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了解就地城镇化的实践效果以及农民的就业转型出路,以宝坻周良水苑小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生活等多角度深入分析就地城镇化发展中农民就业转型的路径、去向、行业分布、单位类型、收入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