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7篇
  免费   604篇
  国内免费   49篇
管理学   629篇
劳动科学   66篇
民族学   481篇
人才学   110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2191篇
理论方法论   405篇
综合类   5315篇
社会学   687篇
统计学   107篇
  2024年   247篇
  2023年   977篇
  2022年   755篇
  2021年   896篇
  2020年   763篇
  2019年   674篇
  2018年   228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503篇
  2013年   417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462篇
  2009年   455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393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基于CFPS2014、201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同模型度量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效应,系统考察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推动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从影响机制看,宏观层面表现为提升农村流通效率与优化产业结构,微观层面表现为提高农民就业概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双提升效应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东中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西部地区则与之相反。同时,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影响有所不同,其促进作用从低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城市景观的主要特征和城市(城镇)交通景观的结构和功能。强调了城市景观的保护和规划管理。初步分析了城市交通廊道系统的景观生态功能。探讨了城市交通景观生态的设计原则。以江南水乡为例,分析讨论了几种城市交通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03.
叶赛宁是俄罗斯苏维埃时代的抒情诗人,但由于生于乡村和受基督教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格与诗歌创作都带有鲜明的双重性:既歌颂祖国新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的到来,又眷恋故乡农村的田园生活。他是一位地道的田园诗人,祖国与故乡是他生命之根、创作之根,他的诗中凝聚着“俄罗斯魂”。  相似文献   
104.
105.
基于差异化战略解决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问题,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主要矛盾。偏远乡村农地细碎且农产品产量小,却因自然禀赋和精耕细作而具有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优势。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对高价格接受程度越好,且地理区位距离越远的经济发达地区对高价格接受程度越好,因此,偏远乡村适宜选择地理区位距离相对较远的中心城市实施差异化战略。由于传统流通模式存在供应链长且损耗率高、信息节点多且信息不完全、市场体系不完善且交易方式落后等诸多弊端,提出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偏远乡村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并提升其产品价值,从重构差异化农产品价值链、构建差异化产品品牌、优化差异化农产品供应链等3个方面着手对农产品上行策略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偏远乡村农产品上行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06.
从项目体制和乡村社会两个层面分析新村级债务的形成机制和破解之道。以举债为主要模式的项目筹资配套政策是诱发新村级债务的制度原因;村民"无责任的发展欲"是造成新村级债务的村庄原因;村干部经营项目谋取私利的行为是造成新村级债务不断膨胀的核心动力;乡村利益共同体是导致村务和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失效,从而造成新村级债务失控的深层原因。在以上4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新村级债务的出现和日益膨胀便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适当调整国家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的输送方式,加强村务和村级财务的相关制度建设,以及提高农民对村务、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破解新村级债务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07.
公私观念指导着村民在乡土社会中认识公私关系及其行为逻辑,深刻影响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下,村民的公私观念呈现出伸缩性、层次性、价值与实践不对称性。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礼治秩序与法治精神、乡治传统与现代自治之间的张力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的公私观念和行为选择,并对现代乡村治理形成了挑战。必须在权利和义务关系下致力于公与私的消解,在理性基础上实现"公私"伦理与法律制度的互动,进而在公私融合主导下形成多元主体的情理共治,才能逐步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8.
政权下乡与知识下乡是民国乡村两种有代表性的、不同以往的发展路径,也是中国乡村治理前所未有的变动。政权下乡是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进行的全面改造,以国民党政权发动的县自治运动为代表;知识下乡主要指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所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政权下乡与知识下乡各有其局限,在实践中需要发挥各自优势,处理好下乡过程中的制度与政策设计、对权力的监控以及向基础型权力的转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9.
在精准脱贫方兴未艾的浪潮中,关于精英俘获与能人效应的研究有待商榷。集中连片特困区A村的典型事例为我们深入了解当前脱贫治理中能人效应问题提供了事实依据,同时证明精英理论对当前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性的解释力。有鉴于资源贫乏、低自主性的贫困现实,乡村能人带动精准脱贫,便成了乡土逻辑中的适宜性治理形式,有助于带动村域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贫困户可行能力改善。文章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从精准执行效果、村域经济效益、社会治理成效等多维效应出发,综合评价能人在贫困户精准分类、资源整合开发、脱贫治理结构优化方面的能力集合,分析其在贫困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并从作用基础、结构动因、目标导向方面,论述能人效应带动精准脱贫的内在逻辑,进一步得出乡村能人引导贫困户行动、激活村域经济活力、优化扶贫组织关系结构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10.
湖南是原始拜火教的发源地和稻作农业的诞生地,也是炎帝族中心聚落的所在地,湖南才是炎帝文化的母体。中华炎黄研究会认为山西高平是炎帝故里的说法缺乏关键证据支持,因而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