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9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3篇 |
人才学 | 10篇 |
丛书文集 | 244篇 |
理论方法论 | 36篇 |
综合类 | 402篇 |
社会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53篇 |
2014年 | 56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63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40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胡明远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1-64
在国际政治领域,朝核危机已由美朝之间的较量发展为攸关地区各国安危、影响东北亚地区格局变化的多边博弈。朝鲜的筹码主要是核武器,以及周边各国谋求和平与稳定的愿望。美国的筹码主要是解除对朝鲜的经济制裁,与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实现美朝关系正常化。突破朝核危机囚徒困境的重要途径是让朝鲜融入世界,使其成为正常国家。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促使朝鲜改变安全观念,美国放弃对朝鲜的遏制政策,与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共同寻求达成一项美朝和平协定与朝鲜放弃核武器平行挂钩和违约必究的方案,以此换取朝鲜彻底放弃核武器。 相似文献
92.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旁有两块植树碑,一块是清朝乾隆皇帝丁未年(1788)所立,一块是民国十一年(1922)燕京大学教育系壬戌班所立,本文对这两块碑的碑文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9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它基本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内容——儒、释、道,在思想上大致认同与初步融合的过程。对于这一历史进程的探讨,学术界著述如林,不乏卓识。本文再拟此题,以抒拙见,以求教于正道。懦、释、道三种思想文化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对抗,互相论难、排抑。尤其是儒家学说自汉代居于 意识形态的正统地位以来,常以“正道”来排抑老 庄和释迦学说,降及宋、明,这种斗争仍在继续。但是,不管儒学怎样抗拒,作为本土文化的异端——道家(后发展成为道教),以及异域文化——佛教,毕竟融入… 相似文献
94.
95.
小泉两次访问朝鲜,打破了日朝关系的僵局,为双方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创造了条件.日朝首脑会谈的结果成为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良好开端.但至今日朝关系仍处于紧张状态.究其原因,两国对一揽子解决双方之间迄今存在的所有外交悬案的诚意不足,很难打破坚冰.日朝关系仍受到国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宦海名臣 文坛宗匠——评卢见曾的仕宦经历、兴教倡学和诗文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文坛和官场曾出现不少山东德州籍名人,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卢见曾即是其中之一。卢氏在雍正和乾隆两朝宦海沉浮近四十年.先后在扬州两任两淮盐运使,并在学术和文坛颇有建树,深得时人称赞。沈起元称誉:“余同年卢子抱孙,山左名士,擅诗歌,通古今,抉理治事,如昆刀切至,庖丁解牛, 相似文献
97.
朝鲜独立问题,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日本通过"日朝修好条规"逼迫朝鲜开港,并试图强行将朝鲜"独立之邦"的虚像实化,清政府遂开始着手调整和加强与朝鲜之间旧有的"宗藩"关系。以"壬午军变"的解决为转折点,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关系得以逐渐加强,而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力则开始下降。考察开港及"壬午军变"前后的中日两国对朝策略,进而探析日本武力解决与谈判处理两种策略的抉择及"甲申政变"后选择与清政府"妥协"的细微之处与深层原因,可以了解19世纪70至80年代中日朝三国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王熹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本文依据清代满文档案资料,着重对清代新疆官方垄断的民族贸易——伊犁哈萨克贸易的起因、经过、发展、特点及每年实际的贸易成交额等问题,作了分析研讨。 相似文献
99.
朱端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153-158
考说清顺治一朝《明史》修纂基本过程,陈之遴、傅维鳞有关材料十分值得参考,由此可知清顺治朝《明史》馆所在地以及修纂的、体例变化等。顺治朝《明史》修纂的主要成就是史料征集,但也并不排出可能有过史稿,而影响这一时期《明史》修纂的关键是所谓政治上的“忌讳”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陈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耗羡归公是清代财政史和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作为赋税的一种附加,耗羡的征收,明代以来一直存在,大多属于官员的私自征收和私自派用,从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官员的贪婪和吏治的腐败。耗羡归公的关键是将官员的私自收入改为政府的正式财政收入,在整肃吏治和弥足财政方面有双重的作用。同时,耗羡归公,由于规定了各省的耗羡征收比例,原来普遍存在的耗羡滥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遏制。自雍正元年耗羡归公在山西省开始实施后,各省陆续实施。耗羡归公以后,耗羡银主要用于支发养廉、弥补亏空和地方公用。耗羡归公的实施,也就同时意味着养廉银制度的肇始和财政制度的清理整顿,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地方财政支出无着的现象。当然,耗羡归公也存在着弊端,特别是在耗羡的动用上,由于缺乏制度上的具体规定,弊端更加明显,雍正帝晚年已经有所觉察,乾隆年间开始对耗羡进行清理,并制定了《耗羡章程》,对耗羡的征解、支发、奏销,有了各种具体的规定,并将一部分耗羡划入起运项下,一部分耗羡划入存留项下,改变了原来耗羡基本为存留的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