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3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13篇
丛书文集   215篇
理论方法论   27篇
综合类   270篇
社会学   4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81.
普天下打工的人,都有被老板挑来选去的相同经历。有关人士在总结了千千万万的打工者的心酸经历后提出以下十种老板不可追随:  相似文献   
582.
周斌 《职业》2008,(9):32-34
本期为您盘点《劳动合同法》实施半年来的劳动争议案例。这些案例中有的经调解或谈判就化解了纠纷,有的通过裁审才使问题得以解决,还有的至今尚未尘埃落定。尽管《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但是这些案例反映出的一些亮点已经开始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583.
赵海月 《兰州学刊》2007,3(5):169-170
就世界层面而言,社会主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使世界生产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消灭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不平等的剥削关系,消除南北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天下主义"、"天人合一"作为文化上的终极关怀,就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安全与世界和平方面与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共同服务于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崇高目的和人之为人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584.
创刊于1935年的《天下》月刊是民国年间影响最大、水准最高的英文学术刊物,其旨在"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以期增进东西方之间的了解。而文学译介就是他们选取的重要手段。将正在发生的新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经典翻译介绍给西方读者,《天下》月刊成为了新文学三十年里,中国文学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1930年代是中国左、右及各方政治文化势力交锋激变时期,《天下》力图保持中立,但还是显示出自由主义的文化立场。伴随着文化交流的这场文化贸易从一开头就显示出巨大的不平衡,表面是文化命运,而背后真正的原因则是国运。弱势民族国家如何向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成果,《天下》提供了考察此一问题的绝佳样本。  相似文献   
585.
水之下流,于儒家只是污秽之所集而不容沾染,于老子则蕴含着“卑下”之根本义。在水之顺流与逆流之间,老子对应于争与不争而持守于顺流而下的“不争”立场,儒家则以“义”统摄兼取水之流下与力争上游。老子对于“处众人之所恶”的卑下之义处理得相当高明,但顺流而下的用心却是弃众人而不顾。儒家主张“君子恶居下流”,同时包含着修身的勉强工夫和固守于人世之中引领百姓的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586.
气候变化正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紧迫问题,但人类寻求国际气候合作的进程却如履薄冰。当下国际气候合作之所以出现困境,源自于民族国家关注视域局限于特定的民族或国家利益,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相冲突;民族国家倾向于采取冲突或战争而不是合作的方式来处理国际关系,不能充分保足国际气候合作的成功性。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以人类利益作为价值关怀,秉持“和为贵”的理念,因而成为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天下理论通过对传统“天下”观念进行“创造型转化”,超越现有的民族国家理论,构建出规约国际气候合作的天下理论框架:以民族国家的政治格局为前提、以人类普遍利益作为思考尺度以及寻求“和为贵”的政治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87.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存在不受时间或空间限制的所谓“国民性”。但把“国民性”理解为一种地域文化,即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的人文特点,应该说是可以的,因为这个意义上的“国民性”确是客观存在。对这些特点应该进行社会学的分析,而不能仅仅根据某些言谈或书面记录就轻易地下结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特点的基础是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华夏诸族(汉族)而言,这集中反映在他们普遍持有的天下观、伦理观、义利观和宗教观上。如果要考察和讨论华夏诸族的所谓国民性而又不致过于空泛,不妨从这些观念入手作些具体分析。中国大体未变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农业社会使得这些观念能够长期延续,只是在外力冲击下才不得不发生种种变化。总之,变是一定会变的,却有主动被动、全面片面、深刻浮浅之别。三十年来的历史证明,只有积极认真的改革开放才能带来自觉和根本性的观念变革,使中国人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但是完成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和组成部分。当我们对三十年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的经验进行总结和理论阐述的时候,无疑更应该增强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念。  相似文献   
588.
三百年前,山东、河北等地的居民为了生存,无畏艰难险阻历尽艰辛闯入了关东大地,塑造了可歌可泣的闯关东精神,闯关东精神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是近代中国移民开发东北的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在对广大的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它已经成为重要的素材之一。因此,弘扬闯关东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89.
人类的集体生活需要在利益依赖之上发展出超越功利的社会团结意识。我国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将我国对天下观念的认同转化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奠定了我国民族团结的思想内涵和集体思维方式。我国的民族团结意识建设需要以古代儒家和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思想资源,培养和塑造人们中华一体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理念,建构公正、平等的民族间制度规范和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590.
高等院校近几年频频被自己的学生提起行政诉讼,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我们正处在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另一方面也反映目前高校在管理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院校和学生之间行政诉争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立法不完备、高等院校的某些校规校纪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以及一些大学生不切实际地强调自己的权利等.要避免这种纷争,一方面要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依法行使教育管理权,依法制定校规校纪,同时大学生还应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