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14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11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65篇
社会学   41篇
统计学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美国约翰逊政府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援助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争取进步联盟”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的教育援助保障了拉美国家的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客观上推动了拉美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3.
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艺术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中国农村土改和农业合作社这两个历史性变革的进程.对这两部小说进行文本细读,我们看到的就不仅是地主的剥削压迫与农民的反抗、复仇,农民分田分地的欢乐与参军的勇跃,以及把分的田地重新整合起来,把农民组织起来的合作化进程,而且是作家指向解放与自由、民主与平等、清明与廉洁、发展与富裕的价值追求及其憧憬的经济富裕、政治民主、人人平等的理想化的社会状况.从中可看出作家寄寓的社会理想、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4.
关于朱光潜评陶潜“静穆”说的讨论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持续至今,在中国文学和文艺学领域影响深远。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朱先生在《文艺报》发表文章对“静穆”说作出深刻反省后,“静穆”说的肯定论在大陆完全销声匿迹,论坛上形成否定论一统天下的局面。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肯定论再度浮出水面,与主宰论坛的否定论不时碰撞出丝丝火花,讨论顿生新的波澜,反映出世纪之交人们对陶渊明进一步的想像与阐释。这种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思考能否立足乃至进而取代主流意识形态,不仅取决于讨论一方的主观愿望,还取决于其论证是否人情入理和周详细密。今年是这场论争的七十周年和朱先生反省“静穆”说的五十周年,故关于“静穆”说的讨论尤为引人关注,为此,特就讨论中的有关焦点略作梳理,以吸引更多论者参与探索,将讨论深入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5.
报刊文荟     
《领导工作研究》2000,(8):24-25
世纪之交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八大转变;二十世纪担任过要职的十二位女政治家;当领导真难;有关世贸组织的十大误解  相似文献   
106.
<正>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应的结构的改变,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形式也应运而生。因此,传统地国际贸易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贸易现象,不能合理的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国际贸易理论面临着新的研究挑战,在结合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间相互关系的变化,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向微观的层面开始演进。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从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7.
108.
二十世纪壮族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壮族20世纪的历程进行了回顾,认为20世纪是壮族在我国国家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的世纪;是壮族得到正式确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成员的世纪;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当家作主夙愿的世纪;是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突飞猛进的世纪;也是壮族历史上对祖国的贡献得到公认的世纪,壮族正是以这样的心态,迎接下一个百年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9.
从二十世纪初至今,妇女节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陪伴着广大女性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百年后的妇女节,一样的日期里渐渐有了不一样的期许.当下,妇女节的气氛是否依旧浓厚?百年后新时期的女性对自己的节日又有什么样的理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妇女节呢?  相似文献   
110.
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合肥参加会议,安徽省委赠送一方“三百砚斋”歙砚,当时我被砚额上浮雕若一幅水墨画的山水人物舟船所倾动,从此与砚台结缘,开始广泛集藏产于华夏大地的历代砚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