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2篇 |
免费 | 65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36篇 |
劳动科学 | 24篇 |
民族学 | 448篇 |
人才学 | 26篇 |
人口学 | 11篇 |
丛书文集 | 574篇 |
理论方法论 | 43篇 |
综合类 | 946篇 |
社会学 | 179篇 |
统计学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20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34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42篇 |
2013年 | 143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173篇 |
2010年 | 152篇 |
2009年 | 147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92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90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人文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161
由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主办、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协办的"第四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于2011年12月18日至26日在徐州、昆明两地先后举行。应邀参加本届论坛的海外学者有美国哈佛大学语言学系黄正德教授、密歇根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端木三教授、南加州大学语言学系和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李艳惠教授、洛杉矶加州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和应用语言学系陶红印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徐丹 相似文献
142.
文章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深刻分析了藏区科学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提出促进藏区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路,并从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机制、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等方面强化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43.
川西北藏区是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棋盘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经济发展极定位,而城镇是生态经济发展极的载体与阵地。本文在辨析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基础上,阐释了川西北藏区生态经济发展极的支撑优势,识别出城镇发展面临着的环境与政策性约束,提出促进川西北藏区城镇发展的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144.
川西藏区地处四川省西部,其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得这一区域成为藏、汉、羌、彝等民族的聚居地,成为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交汇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个体,特别是承担着振兴民族教育事业的各位藏族中小学校长们,在面对相对艰苦的自然环境、相对贫乏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面对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过程中,在个体心理控制源上表现出怎样的特征呢?作者采用罗特(Rotter.J.B)编制的《内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对126名来自四川省甘孜、阿坝和凉山地区的藏族中小学校长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1、该地区藏族中小学校长的心理控制源在总体上倾向于内控性;2、其内控性在性别、年龄、学校所在地这三个因素上差异不显著;3、被测试的藏族中小学校长们普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5.
吴健玲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3):152-157
深重的"苦难情结"是马丽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全方位地展示西藏"大风景"的内在驱力.她作品所具有的文化人类学史料价值,是有别于他人散文的独特魅力所在.在藏25年,她经历了走过春秋的创作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6.
147.
本文从思想观念、制度文化、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对青藏铁路沿线藏区的人文环境问题进行概要的述评,以期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通过综合评估,使当地政府和群众意识到人文环境的优劣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认识到改善、优化人文环境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人文环境意识:二是通过综评,集中反映青藏铁路沿线藏区在诸如思想观念、制度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及风俗习惯等方面表现出的与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不相适应的人文环境问题,使人们对改善、优化旧的人文环境,逐步适应新的人文环境有一个思想理论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8.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就青藏铁路沿线藏区人文环境中较为突出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最大、制约力最强的农牧民思想观念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通过研究,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沿线藏区农牧民思想观念的变迁以及在思想观念方面表现出的与改革开放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相适应或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9.
生态环境与云南藏族的文化适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在对云南藏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自然资源管理机制和婚姻家庭模式等方面 ,阐述了云南藏族对其所处生态环境的文化适应。文章认为 ,文化是一个民族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性体系。文化与自然的互动或文化对自然的适应可被称为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体系 ,它包括民族文化体系中所有与自然环境发生互动关系的内容 ,主要是这个民族的宇宙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为适应迪庆高原特殊的生态环境 ,云南藏族早在历史上就通过文化调适 ,形成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良性互动的生态文化体系。面向未来 ,云南藏族生态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必将得到复兴 ,其中的古老智慧必将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市场体系相结合 ,成为推动云南藏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0.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