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0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1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朔方韩氏指晚唐五代担任朔方(灵武)节度使或留后的韩公、韩遵、韩逊、韩洙、韩璞、韩澄6人.在盘踞灵州的43年中,朔方韩氏在弘扬佛法、保护灵州道的畅通及维系中西交通的通畅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2.
薛贻矩是五代后梁要臣,官至宰相.薛贻矩墓志的出土,为学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资料.但业已发表的薛贻矩墓志在点校方面多有疏误,直接降低了该墓志的利用价值.文章利用文字学、词汇学、文献学方面的知识,比照原拓,对薛贻矩墓志进行了重新审读,希望有助于晚唐五代史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认为,北方话语哺育了中国民族的道德实践能力,而从江南话语中则开辟出这个以实用著称于世的古老民族的审美精神一脉。江南话语是中国诗性话语体系的一个专门执行审美功能的元叙事。要使江南按照它的本来面目在当代世界中澄明出来,一种关于江南话语的语言本体论意识是惟一的桥梁。徐雁平认为,以学术和文学为特色的江南世家图景的绘制工作,才刚刚开始,它的展开与深入,必须建立在对清人诗文集和家谱族谱等文献的梳理排比基础之上。只有在注意到每个诗学世家的不同性(如海宁查氏、德清俞氏)的同时,又能以多视角观照问题,才能绘制出细节丰富的江南世家图景。朱逸宁认为,在江南文化的发展史上,晚唐五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江南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文化现象和人物,江南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并从此开始取代北方成为中国诗性文化的象征。耿波认为,在明清时代的江南城市文化语境中,士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成了互利互惠的组织化。士人之间互通声气,互相援系,为了能在城市文化生产的逻辑中生存而结成了一个"共同体"。江南士人在城市文化语境中所产生的那种在张扬个体和"士志于道"的事业之间寻求调和的深微刻苦精神心态是城市文化中最富诗意的因素。江南士人的情性状态  相似文献   
14.
晚唐五代词和士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晚唐五代士人心态为基本切入点,探讨晚唐五代词之兴起。在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王纲解纽,儒学失去了其权威性,皇权也失去了其向心力,士人人格在乱世的震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顺时听命,追逐名利,注重享受娱乐,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士人人格的世俗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于是"词"这一原本流行于民间,只供佐欢娱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士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5.
关注一个时代的绘画艺术,除直接的绘画作品外,优秀的画学著作也值得注意.古代美术史家不但对当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记述,为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史料,其所做的考察分析,对绘画风格形成和演变所提出的个人见解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写作的时代,正是一个由“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的时期,对其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6.
晚唐五代禅僧行脚问题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游方参学成为禅宗僧人突出的修行方式之一.行脚,作为动态的修行方式,与静态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禅学的兴盛.借助行脚僧,在南岳系和青原系之间建立联系,促使了禅宗宗门之间的融合.行脚僧的游走,产生出禅师与学僧、禅师之间、学僧之间等多重关系;出现"代别"、"举古"等新的表述方式;为<祖堂集>等综合性著述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行脚现象推动了参禅者的悟道进程,繁荣了禅林,促进了各种教化手段的产生,融合了各派宗风,彰显出禅宗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7.
词学研究,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是以“显学”著称的。然而,词学研究的重心始终是在宋词,相对来说,晚唐五代词研究要沉寂得多。这种状况,80年以来有了很大改观。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广泛采用新视角、新方法来研究唐五代词。刘尊明先生的专著《唐五代词的文化观照》(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对唐五代词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的考察与分析,挖掘出了在唐五代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词体文学创作兴盛发展的文化涵。乔力先生的系列论文分别对花间、南唐、中唐文士词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描述,探讨其各自的美学特征,杨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隋唐五代寡母独自支掌家庭并抚育孤子成材的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寡 母把孤是中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寡母们以其母性的光辉和智慧的光辉,为 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应是妇女史、教育史和社会史予以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有隋一代,二世而亡,文学上无甚建树,巴蜀亦然。唐王朝建立后,巴蜀地区与全国一样,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散文创作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唐代巴蜀散文的发展演变,既有与全国同步之象,又有因地域,人文环境而形成的个性特征。五代时期,西蜀成为当时国内重要文化中心,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在内,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繁荣发展。本期巴蜀散文仍以经世致用之实用文字为主,但抒情言志、送别纪游之文亦大量出现。骈散间行,论证博赡,说理透辟,叙事简明,清峻通脱,流利畅达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文学与道教、儒学、佛教、任侠之间关系诸方面入手,对隋唐文学史现代研究成果作了综述.明确了该段文学史之前期之继承,即继承六朝思想学说之多元化;后期之变异,即反映了旧学向新儒学嬗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