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933篇 |
免费 | 458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31篇 |
劳动科学 | 14篇 |
民族学 | 400篇 |
人才学 | 295篇 |
人口学 | 6篇 |
丛书文集 | 6294篇 |
理论方法论 | 975篇 |
综合类 | 12851篇 |
社会学 | 1383篇 |
统计学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篇 |
2023年 | 276篇 |
2022年 | 324篇 |
2021年 | 396篇 |
2020年 | 423篇 |
2019年 | 366篇 |
2018年 | 184篇 |
2017年 | 286篇 |
2016年 | 339篇 |
2015年 | 636篇 |
2014年 | 1380篇 |
2013年 | 1299篇 |
2012年 | 1475篇 |
2011年 | 2117篇 |
2010年 | 1942篇 |
2009年 | 1474篇 |
2008年 | 1462篇 |
2007年 | 1314篇 |
2006年 | 1157篇 |
2005年 | 1007篇 |
2004年 | 926篇 |
2003年 | 879篇 |
2002年 | 780篇 |
2001年 | 621篇 |
2000年 | 497篇 |
1999年 | 248篇 |
1998年 | 160篇 |
1997年 | 139篇 |
1996年 | 94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贺根民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4):60-66
道德批评是中国诗学的一种基本模式,接续古代文学的德本意识,是拯救浮躁凌厉、欲望泛滥的当下文学病症的重要武器。古代文学道德学重新发现文学的道德价值,它是拯救文学话语困境的积极应对,重建了文学价值体系。直面当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弘扬时代文化主旋律,有效处理读者的接受期待和积极引导的关系,建构古代文学道德学指明了文学健康发展的绿色通道,也彰显文学批评的人文关怀力度,它有利于重估道德批评的现实价值,从而给当下的传统文化建设与中国文论重构等相关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92.
李光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4-127
《源氏物语》"赛画卷"明确指出《竹取物语》是"物语之鼻祖",这是极不寻常之事,事实上,如果没有《竹取物语》,恐怕就不会有《源氏物语》。可以说,它是深深地渗透到《源氏物语》的文本中,是《源氏物语》创作的"土壤和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993.
毛海莹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8,(6):20-26
文学与民俗相生相伴,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民俗作为文学启蒙的一个触手,其发展也经历了民俗与启蒙的互动、民俗与政治的博弈、民俗与风情的融合等阶段。女性民俗的文学嬗变,其背后体现出时代作用于文学的复杂因素,研究其文学发展脉络对于文学创作尤其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开启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新的批评视角。 相似文献
994.
阮先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50
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世说新语》言语门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人物品评的风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盖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0(1):55-65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996.
生态存在必然诗意地寻归生命有机性的运演节律。对人来说,或者对人的生存来说,生态对文学、文学对生态,都依生态存在而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状态使然。生命有机性既是人的自然之身及感性生命的基础,又有机呈现人的多重存在关系,更需要精神性及审美化的提升,文学则是其中重要提升力量。生命、人与文学的生成及效应则依循诗意的节律,既形成整体的有效性,又显示着各方的魅力。当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出现,从发生之初到广泛影响实际都在极大地关注着人的生存问题,并探寻人何以能诗意生存。当生态批评作为文学活动在助力,必然要成就那种“有效”及“魅力”,其方法、策略及目的性追寻,旨在助推人的活动不断地融入诗意生存。事实上,生态批评的阐释、评论、理性确证及学理基质,就是通过生态整体及诗意性的综合性体验,把控生态、生命、人与文学间的诗意关系,彰显其相互促动、相互映衬的魅力。 相似文献
997.
998.
999.
尤雪茜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1):151-152
20世纪中国文学历经了从挣脱古典到拥抱现代的文学嬗变过程,折射出璀璨夺目的人类文化精神之光.它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需要源源不竭地延续下去,根据"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的文学发展规律,21世纪文学的最佳选择是实际也很可能是走多元并存、"和而不同"的道路,即不失母民族血统的"文化混血". 相似文献
1000.
刘晋绘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87-88
杜拉斯的《情人》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两部小说的情节是基本相同的,讲述的是一个法国少女与一个中国男人的爱情故事,都是作家对自己这段爱情往事的回顾.但不一样的叙述视角,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真实.《情人》采用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为主,第三人称为辅,为读者开辟了获取信息的“我”与“她”的双渠道;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偶尔掺杂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介入,使得客观事件与客观人物更加逼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