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2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96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7篇 |
人才学 | 6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65篇 |
理论方法论 | 42篇 |
综合类 | 307篇 |
社会学 | 31篇 |
统计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68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31.
论艺术媒介的嬗变与艺术生产方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媒介不仅是现代艺术生产力的体现,也是现代艺术生产关系的建构者,因此,一个时代的艺术媒介从根本上建构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类艺术生产方式。人类的艺术媒介经历了口传、印刷、电子三个时期,人类艺术的生产方式也相应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三个时期。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无疑改变了艺术表征符号、艺术形态及艺术精神,从而使人类的艺术观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232.
马克思历史阶段理论中的两个范畴系列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分歧极大的各种解释,都涉及到《序言》中几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序列”说故然不能自圆其说,而近年来兴起的“并列”说却也难以成立。在“序列”说中出现的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各种各样的解释,其原因在于将《序言》中的范畴系列与以劳动为视角的奴隶制、农奴制等范畴系列简单混同,并以后者为对应标准来解释前者所致。其实,在马克思的历史阶段理论中,这是在考察角度、理论意图、研究方法、理论内涵等方面均存在着差别的两个系列范畴,不应简单等同或置换。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其它各范畴,在理论上的“序列”关系,是在人类历史范围内成立的,所反映的是发展次序而非自然次序,其理论地位也由此而确定。 相似文献
233.
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民族"的发展有主辅两条线,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展现的生产方式序列,是个人生产力发展作为"历史动因"在温带亚欧大陆这一时空维度上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世界历史民族"的型塑应该包括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一个是经济基础,另一个是社会基础,而不能局限于等同于前者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马克思通过"亚细亚的生产方式"这一文明史起点的创设,超越了黑格尔把波斯作为"世界历史起点"而把印度、蒙古乃至中国排除"世界历史的局外"这样的"地中海中心论"预设,并且把西方"陪伴着历史"的时段延伸到"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现代时期,进而揭示了"边界"地带对于大国史、全球史的世界历史意义。"游牧的生产方式"对"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构成黑格尔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的"陪伴"关系,它把马克思的"红金主辅线历史观"形象地描画、铺展在中华大地上,其与西欧道路所呈现的世界历史民族主线序列有所不同,但并不自外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序列。 相似文献
234.
货币共同体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范畴。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的论述,蕴含着以共同体为基本单位考察人类存在形态的历史演进的意蕴。马克思在行文中将货币共同体界定为以抽象性为本质规定的存在物。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生成,一方面是人类存在样态嬗变的历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生成的价值形式逻辑的反映。货币共同体的抽象规定性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产物。因此,只有以价值形式的演进为主体脉络,将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阐释置于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发展的总体历史,才能还原马克思对共同体考察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本来意蕴,从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235.
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郊经济发展对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具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城郊经济发展既有利于增长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又有利于带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要扭转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就要重视发挥城郊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36.
马克思关于西方殖民主义在历史上有双重使命 (破坏旧式的亚细亚社会和为新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的思想 ,在学术界颇受争议。赞赏者称之为“宏伟的历史感” ,批评者目之为“种族优越感”(客气的说法是“西方文明优越论”)。由于特殊的历史遭遇和国情 ,在中国学术界这却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马克思指出 ,被侵略的中国在道德上是正义的一方 ,在文明程度 (生产方式 )上却是落后的和腐朽的 ;而动机极其卑劣的英国殖民主义者虽然在道义上处于下风和不义 ,但在文明程度上恰恰占据了上风 ,是先进的物质力量的代表。马克思借助于黑格尔的“理性的狡猾”这一概念的辩证结构 ,把上述二律背反极其高明地表述为一种具有全新智慧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世界市场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工业 (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全球性扩张是西方和东方冲突的根源 ,同时 ,又是人类最终解决这类冲突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创造者。马克思认为 ,只有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才能够客观地、唯物主义地观察世界历史 ,也才能够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思维。 相似文献
237.
网络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解——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使网络经济骤然兴起、方兴未艾.当今世界在经历"千年的终结"后已进入"网络社会".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主要特征在于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技术基础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网络经济作为21世纪的生产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结构、经济形态在社会经济结构变迁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网络经济内在的网络二重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冲击,最终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和扬弃. 相似文献
238.
“网络”新生产方式的革命——网络经济与生产方式关系研究系列之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使人类社会步入了网络社会,网络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网络神话。网络基于它特有的内在本质,同时承载了技术与经济二重属性,这二重属性的交互作用使它作为一种越来越被认同的力量,成为全球性转变中成长起来的具有新质的生产方式,并对以往社会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239.
明清时期对磁州窑生产经营的记载非常罕见。将残留下来的个别明清时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与民国初年对磁州窑所作的全面调查进行互相比对,可以窥探出明清时期磁州窑生产经营情况的若干侧面。明清至民国,磁州窑一直是以家庭作坊式的手工生产为主,技术及生产方式未变。与小生产方式相适应,磁州窑形成了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密切关系。至清代以后,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业资本比较大规模地进入彭城镇的磁窑生产。 相似文献
240.
鉴别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是生产方式.封建生产方式是封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世界上各国封建社会的类型和特点,互有区别和差异,但封建社会中封建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并非受"古典进化论"影响的结果.史实充分证明中国封建制社会的历史阶段较长.对中国同欧洲、西亚及日本封建制社会的不同特点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