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29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2篇 |
民族学 | 61篇 |
人才学 | 18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830篇 |
理论方法论 | 96篇 |
综合类 | 1341篇 |
社会学 | 75篇 |
统计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107篇 |
2014年 | 157篇 |
2013年 | 119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84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54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191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4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刘晓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5-94
晚清时期,由于现实的危机和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输入,清王朝的合法性危机再次爆发。梁启超戊戌维新后一度在是否采取民族主义立场的问题上动摇不定,1903年访美归来后,他接受了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在革命排满思潮风起后,梁启超与革命派展开激烈论战,他将革命派的汉民族主义称为小民族主义,而将自己的合中国境内诸民族的民族主义称为大民族主义。实际上,梁启超这种大民族主义不过是由于西方民族主义理论本身的偏颇而采用的一种修辞,其实质是"国家主义"。中华民国这一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表明国家主义的认同模式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更好选择。 相似文献
63.
倪惠颖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40-150
朱筠在清中叶以学政大吏操持选政、广开幕府,以儒林而兼文苑的通才培育为根本,不惟笼罩清中叶学术,亦是清中叶文章通变之先导。他把“识字以通经”作为文章写作基础,有意改造制义文风;以振兴古文为己任,力倡清中叶史学派古文,推动了清中叶传记文的发展;倡导以学养气,于“不名一家”格局下,引领并加深了清中叶常州骈文群体根柢经史的创作,扬州汪中“骈散之迹泯”,洪亮吉骈散兼容,这种骈文方向的生成壮大均离不开朱筠之点化推动。其对通才的培育在文章理论及创作上孕育了通变之思,进而引发文体及文风的转变,以学济文、不论骈散渐成为文章主流。 相似文献
64.
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康有为的形象从戊戌变法被视为引领历史潮流的人物,到越来越“保守”,乃至逐渐“落后”于时代,经历了一个日益褪色的过程。对于康有为,若不对其个性特质全面缜量,便不能理解其中的真原因。《戊戌履霜录》是近代著名传统派史学家胡思敬的代表作之一。尽管胡氏思想保守,但在传统史学理念的指导下,他也会如实揭示出一些主要的历史真相。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康有为以一介布衣书生,积极奔走,反复呼号,虽一再受挫,却不遗余力,义无反顾。然而,辩证地看,他的个性、才能对维新变法运动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这绝非低估康有为对维新变法的历史贡献。一个有缺陷的康有为比一个在可能世界里正确完美的康有为意味深长得多,站在有缺陷的康有为背后,能给人以更多的震撼与教益。戊戌政变最终激化了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加速了这个腐朽王朝的崩溃。注意到这个客观效果,才能对康有为的历史功过做出更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5.
董伟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曾朴对域外的想象主要体现在《孽海花》中,其想象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西方人的社会风俗和性格特征;二是西方的思想观念,包括对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和虚无党的介绍等。曾朴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孽海花》中的域外世界,缘于他对法国文学的研究,及长期生活工作在租界地的经历。虽然曾朴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来转变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但考察《孽海花》,其中仍不乏大量的传统叙事手法,以致其域外想象最终沦为本土化书写。 相似文献
66.
王鑫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113-117
翻新小说是晚清小说中最具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它体现了过渡时代的种种矛盾,其主要矛盾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中与西、新与旧的文化冲突与调和;二是对经典崇拜与批判的双重心态;三是作者与读者守旧与求新并存的心理;四是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艺术追求面临小说市场化、娱乐化的考验.考察这些矛盾,可以理解晚清翻新小说的文化内涵,进而对晚清小说乃至文化的特点有所体认. 相似文献
67.
吕珍珍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
晚清私寓是戏曲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是一种培养艺人、传承戏曲的组织,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形同歌楼酒馆。私寓弟子演戏之外,亦凭借自身姿色,兼营侑酒等娱乐活动,同时具有倡、优两种身份。因而,与普通的科班、戏班等传承组织相比,私寓在弟子的来源与选择、培养方式、师徒关系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后世戏曲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晚清时期政府日益腐败,外敌接连入侵,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失序,社会治安面临严峻形势。对行省社会治安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按察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力求恢复社会安定局面。按察使维护社会治安的努力最终未能挽救清朝灭亡的命运。究其原因,清朝的灭亡是其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9.
杨一泓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
南宋词人辛稼轩一生渴望实现抗金救国的理想抱负,可壮志难酬,时不我与,英雄的无尽哀愁叹息尽入其词中.但稼轩词并未终止于低迷徘徊的气韵与无奈消颓的沉吟,他面对无常的命运与有限的时光,最终选择坚守初心,白首相抗,在这挣扎起伏间为我们展现了深沉动人的坚守情怀和欲飞还敛的跌宕之姿.本文尝试从辛稼轩的几阕词中所共有的“白发”意象来分析词人在时光的压力下郁结交织的清愁,展现的对抗与超越的生命态度以及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动因和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0.
方頠玮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6-91
当代英语世界对于晚清小说的研究迥异于国内学术界长期关注的政治/革命视角,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韩南、王德威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专注于发掘晚清小说的"现代"意义,充分肯定其叙述视角的独特意义与人物形象的自我意识。他们的研究突出了晚清小说叙述主体的创新意识,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路径扩展至晚清时期,进而揭示中国文学与众不同的"现代性"。究其原因,既有当代英语世界学者自身的研究动力,也是晚清小说创作主体和西方话语的跨时空对话的结果。创作主体的现代意识与读者深切的现代感受交融,生成当代英语世界学者对晚清小说多重现代性特征的理解:晚清小说作家不仅具有"现代"商业意识,而且还具有"现代性"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