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曹虹 《中国学术》2000,(4):212-220
随着外来佛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东晋以来僧人与社会上层的交涉增多,僧人章服仪轨与传统礼制的差异,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变得明显起来,引起士流的关注。除了一再出现对僧人不拜王者感到格格不入,晋宋之际还出现关于僧人袒服、踞食之习的质疑。相对说来,袒服问题较之于踞食问题可能更为紧要。  相似文献   
102.
在中日“二十一条”交涉期间,袁世凯政府大肆运用新闻策略,将日本要求内容及会议情形漏泄于外报驻京访事,以制造国际舆论,争取各国的同情与暗助。同时,纵容国内报纸自由地发抒爱国反日言论,以为政府对日交涉的凭藉。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和防止国民“干预”外交的考虑,袁世凯政府又尽量控制过激舆论,使之不至妨碍交涉的和平解决。因而国内舆论未能达到既监督政府外交使之顺从民意,又引导国民爱国言行使之成为政府对日交涉后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3.
中国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机构,在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韩国国会交涉团体作为韩国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活动中也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与韩国国会交涉团体协商之间的比较,分析各自具有的特点,并探讨二者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4.
太平洋战争时期,是中国收回香港主权的极好时机,中国政府曾就战后香港归属问题多次与英国进行交涉。由于种种原因,收回香港主权的目的没有实现。这次斗争的失败,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05.
骆东平 《兰州学刊》2009,(11):164-167
当前农村宗族在纠纷解决中的权威性、在诸如村民讨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强大的交涉能力而带来的有效性以及低廉的纠纷解决成本而形成的村民对之的现实可及性支撑了农村宗族纠纷解决功能的发挥,也使得宗族在当下村民的纠纷解决资源布局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宗族的纠纷解决功能也形成了对国家纠纷解决能力不足的有效补充,进而促进了国家对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也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有限度的认可宗族的纠纷解决功能就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6.
1870年的中日交涉--以总署大臣历届办法的运用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来说,他国与清政府开始国交之时,外国使臣需有钦差头衔,条约的商议地点应在天津及需有已订约国的介绍,此为"历届办法".在以"历届办法"处理日本使臣访中并要求缔结通商条约这一外交事务过程中,清朝最高外交机构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臣所表述的"人云亦云"的对日认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官员对日认识的水准.以"新形式"向历届办法进行挑战的日本使臣,在李鸿章等中国官员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外交成果,同时也对以后的交涉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7.
蔡晓荣  孙宝根 《天府新论》2006,1(6):117-120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行欠"纠纷主要产生于以下两个原因贸易中议价的不合理及货物的赊卖活动;洋商对行商的高利放贷.清政府在处理"行欠"纠纷时,混普通涉外民商纠纷为政府外交事务,加之中国缺乏解决涉外民商纠纷的法律制度安排,使得"行欠"纠纷无法在当时的法律体系内得到解决;而英商和英国政府在交涉中的策略选择,也使得"行欠"一步步演成了两国之间的国际交涉.  相似文献   
108.
万历朝鲜战争期间(1592-1598)的对日和谈首席代表沈惟敬是当时东亚和平事业的一个关键性人物,但关于其对日交涉活动的具体情况,实证研究仍显不足。文章主要利用朝鲜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李元翼状启》考述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底沈惟敬初入日营交涉的相关情形,认为其当时的对日交涉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09.
曾纪泽作为晚清驻英法俄三国公使,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俄伊犁问题交涉期间,他审时度势,采取了备战促和的谈判策略,较好地维护了国家利益。同时,伊犁谈判也反映了此一时期中外关系的发展脉络和晚清政府的外交态势,对清政府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因制度、文化、观念等差异,导致在处理共同问题时交流不畅,双方的“对话”成了各自的“独白”。在国际体系上,中国的朝贡体系是一种尊卑有序的观念,英国所处的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平等原则。在国家类型上,中国是王朝统治,英国是民族国家。在治理模式上,中国注重人治,英国注重法治。在价值观念上,中国偏好集体主义,英国喜欢个人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对话失败了,解决问题的最终方式走向了使用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