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592篇 |
免费 | 169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615篇 |
劳动科学 | 536篇 |
民族学 | 449篇 |
人才学 | 405篇 |
人口学 | 236篇 |
丛书文集 | 3498篇 |
理论方法论 | 719篇 |
综合类 | 6998篇 |
社会学 | 1137篇 |
统计学 | 2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08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91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43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781篇 |
2013年 | 878篇 |
2012年 | 1062篇 |
2011年 | 1528篇 |
2010年 | 1560篇 |
2009年 | 1988篇 |
2008年 | 2738篇 |
2007年 | 2317篇 |
2006年 | 1402篇 |
2005年 | 875篇 |
2004年 | 169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97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35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深厚底蕴,从近代文化发展,体现了只有在不同历史时期融入当代意识,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当前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孝文化是家庭的稳定、巩固与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72.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理念经历了从和平到和谐的飞跃。从建国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共处、不称霸"、"建立国际新秩序",到90年代中期以来过渡到和谐,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谐理念是对和平理念的继承和深化,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自信,是我国应对国际各种怀疑甚至敌对思潮的回应。 相似文献
73.
74.
建设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法治化是必然要求,其中环境法治不可或缺。中国式的环境法治必然要重视党内法规的特殊法治和治理功能。可从着力发挥党内法规在环境法治中的特殊作用、统筹推进环境综合治理的规范功能、推动构建人类环境命运共同体的制度文明三方面,揭示出环境党内法规所秉持环境系统观、环境效能观、环境文明观的政理法理。环境党内法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环境党内法规所承载上述治理逻辑的规范样态,不仅包括符合《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严格形式要件的狭义党内法规,也包括引领环境法治发展的环境政策、起到监督保障等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从环境党内法规的政治功能和规范效力来讲,将以决议、决定、意见、通知等为主要载体的环境政策视为广义的环境党内法规,符合新形势下环境党内法规体系构筑的核心要义。从目前党内法规体系的构成情况看,起到监督保障作用的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成为了主力军,但其数量庞杂又单线作战的实践困境使其亟需完善以形成治理合力。因此,应进一步探讨党的环境政策和党内环境规范性文件向狭义党内法规的有机转化,使狭义的环境党内法规成为环境党内法规体系的主体部分。广义视阈下的环境党内法规,在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发挥着规范、治理与重塑的制度功能。环境党内法规通过将党的不成文的环境文明提炼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形态,从而使其获得长远的效能力和长期的执行力。环境党内法规通过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赋能,从而全面发挥其环境治理的政治效能、预防效能和发展效能。环境党内法规以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政治结构为环境文明奠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理念为环境文明铸魂、以党规国法共治为保障的外部制度为环境文明塑形,使其实质上具备了打造人类环境文明新形态的重塑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完备的环境党内法规体系对上述功能的系统发挥尤为重要,因此,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党内法规,还有待进一步体系化完善。 相似文献
75.
王柯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32
“和谐高于公正”的命题,意指一种层级考量而非价值判断。从人类实践与经验逻辑角度讲,和谐以公正为前提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人的情感而非理性。和谐的三种形态涉及人际、身心与天人关系,分属社会、个体与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实现三种和谐的可能性所涉指的某些核心观念,汇成“中国宗教性道德”的理论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和谐是人类社会与世界之未来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观之,“中国宗教性道德”作为助推和谐的重要动因或驱力,可视作范导原理,有助于适当建构“现代社会性道德”。在特定情境与社会背景下,上述命题的论说也可用来深化“中用”(中学为用)、影响“西体”(西学为体)。 相似文献
76.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春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2)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功能要求把道德和价值的客体扩大到自然界,调节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消解市场经济的物本原则与人本原则之间的张力,使物的价值与人的价值同步增值,实现人与社会的价值和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人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7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今世界,以中国为代表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 相似文献
78.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9.
对辽宁省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省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未来的五年,不仅是关系到辽宁振兴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时期,而且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辽宁至关重要的时期。本文仅从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出发,对我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0.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内的特殊人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心理上的不和谐所引发的破坏力,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探究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寻找相应的调适路径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