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7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11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34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383篇 |
理论方法论 | 69篇 |
综合类 | 766篇 |
社会学 | 91篇 |
统计学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9篇 |
2020年 | 35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4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82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78篇 |
2007年 | 123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104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0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黄雯怡 《国外社会科学情况》2023,(2):16-26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原则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架构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生态历史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治理观、生态安全观、生态全球观等方面,其中蕴含了守正创新的哲学思维和理论品质,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方法论之正、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守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探索实践之正,创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之新、创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7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对现代化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高度自觉。这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坚持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3.
谢怀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76-78
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在 2 0世纪中后期 2 1世纪初中国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理应成为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4.
强以华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465-469,478
在哲学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基本话题,它构成了生态伦理学语境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背景和哲学基础。西方哲学语境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具有三种形式,即古代形式、近代形式和现代形式。以此为背景和基础,生态伦理学中分别具有了以第二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似乎以第三种形式实质以第一种形式为基础的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是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基础上诞生的学说,它若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以第三种形式为背景和基础因而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伦理学,并且有效彻底地解决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那就必须真正接受第三种形式的启示,在自然中心主义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75.
姚永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5):145-148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和破坏的关系。但是人类现有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环境、资源的无偿掠夺的基础上的,结果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和自然景观遭受破坏。要消除目前的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转变消费观念,建立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生态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76.
高晓慧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7-88
散文名著《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其篇章结构和人生哲学层面洋溢着的和谐之美,对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7.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2):62-71+184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并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清明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 相似文献
78.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82-94+184-185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 相似文献
79.
郝时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52-70+183
以2021年滇象北上为缘由,梳理了亚洲象在中国史前的分布及其南向退却的研究线索,对《尔雅》中“有梁山之犀象焉”的经典之论进行了地理方位及其含义的考辨;从中国历史时期朝贡体系的视角,对中央王朝崇尚象牙制品、宫廷卤簿陈布驯象仪仗的传统进行了探讨;行文遵循了依时叙事的脉络和古今知识融通的书写,突出了唐宋以降诸朝在象牙聚敛和驯象利用方面的史实,就域内外“南蛮”之地驯象之贡象征的天朝威仪及其对五方之民互动关系产生的影响,展开历史民族学的研究。述及诸如契丹索驯象、女真掳驯象以效法中原卤簿威仪的“礼乐文章”认同,元朝统治者驭象以乘、往返两京的壮举及其对明清两代的影响,明清宫廷驯象之尚在域外“东夷”藩属的蛛丝马迹,乾隆赐驯象于卫藏的治边理念,以及南越象奴留驻宫廷的境遇等历史故事,其中不乏对相关资料和观点的辨析;在较充分地利用正史、野史有关人象关系的资料基础上,指出了以“象齿焚身”为代表的生态伦理扭曲及其对社会观念的误导,揭示了殷商史鉴之“象箸玉杯”、天子美德之“不贵远物”的实践悖论,析述了历代王朝衰败于“象牙筷定律”的象征意义。中国古代大象资源的南却和锐减,杀象拔牙、宫廷驯象利用是不可回避的动因。这一... 相似文献
80.
人与自然和谐包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从理论层面上看 ,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辩证统一 ;从实践层面上讲 ,它应是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必须反对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片面的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