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353篇 |
免费 | 202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660篇 |
劳动科学 | 236篇 |
民族学 | 611篇 |
人才学 | 489篇 |
人口学 | 4580篇 |
丛书文集 | 1913篇 |
理论方法论 | 649篇 |
综合类 | 4740篇 |
社会学 | 1722篇 |
统计学 | 10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5篇 |
2023年 | 232篇 |
2022年 | 230篇 |
2021年 | 422篇 |
2020年 | 388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120篇 |
2017年 | 267篇 |
2016年 | 444篇 |
2015年 | 626篇 |
2014年 | 1633篇 |
2013年 | 1291篇 |
2012年 | 1336篇 |
2011年 | 1500篇 |
2010年 | 1370篇 |
2009年 | 1173篇 |
2008年 | 1327篇 |
2007年 | 928篇 |
2006年 | 735篇 |
2005年 | 705篇 |
2004年 | 488篇 |
2003年 | 480篇 |
2002年 | 418篇 |
2001年 | 366篇 |
2000年 | 283篇 |
1999年 | 119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作为自由主义、个体主义、性解放观念的一种后果,未婚怀孕在中国有增多的趋势。全国性的生育史回顾数据显示1957年以来出生的中国女性中超过两成曾发生未婚怀孕。分队列和年代来看,年轻世代的未婚怀孕更多发,20岁以下女性未婚怀孕比例经历了先升后降,20岁以上女性未婚怀孕迅速增加,平均未婚初孕年龄推迟,多次未婚怀孕明显减少。但与西方第二次人口转变所预期的不同,未婚怀孕在中国仍然有较高的婚姻转化率,近六成"带孕结婚"、近七成婚内生育;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仍处于非婚生育比例最低的少数国家行列。未婚怀孕多发揭示了"性-婚姻"关系的进一步分离,高婚内生育比例揭示了"婚姻-生育"之间关联并未被打破。"性-婚姻-生育"关系的部分解放既显示了个体主义等观念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家"文化这一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约束。人们仍然在遵循或维护着生育和婚姻之间的固有联系,怀孕可以是一种婚前行为、个体行为,但生育仍然是一种婚内行为。未婚同居、未婚怀孕是正式婚姻前的一个次多项选择,成为向结婚和生育过渡的中间形态或过渡形态,而非替代形态。中国女性的婚孕、婚育选择因此呈现出混合了第二次人口转变和传统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82.
老年失能模式及失能水平反映了人口的健康状况,其变化趋势对照护服务需求和供给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以2002-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为基础,利用参数区间估计思想和非参数法测算得到不同类型的按龄老年人口失能模式,预测未来老年人失能规模和结构的状态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第一,不同人口状态下的老年失能年龄模式不同。其按城乡和性别分类的失能模式呈指数型增长曲线,而按城乡和不同失能程度分类的失能模式则表现出异质性,轻度失能的老年失能模式为线性式增长曲线或指数型增长曲线;中、重度老年失能的年龄模式则为"J"型增长曲线。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和老年人口规模的增加,未来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不断扩大,65岁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将由2020年的1 867万人左右上升至2050年的5 205万人左右;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将持续上升,2050年失能人口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68%。因此需重视高龄失能照护服务需求,也要及早制定政策防止老年人过早失能。 相似文献
83.
人力资本流动与人口流动相关却不相同,本文采用2010-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流动方向和流动强度两方面对我国省际人口流动引致的人力资本流动现象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从流动方向分析,各省人口净流动方向基本呈现时间一致性并且流入流出区域具有稳定性。在调查期间人口净流出省份为16个,人口净流入省份为15个,没有明显变化。人力资本净流向与人口净流向完全一致,但省际人口净流向与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并不完全一致,山西、广西、重庆等省市的高级人力资本净流向始终与总人力资本净流向相反。本文采用流出流入比率和迁移选择中心两种指标测算人力资本流动强度,结果基本一致。人力资本流动中心与人口流动中心分布均较为固定。2010年人力资本流动强度最大的省份在2016年的流动强度也更强,流动强度在省际呈现惯性和马太效应。人力资本流入最强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人力资本流出最强省份始终包括安徽、四川、河南等省份。以人力资本流出弹性衡量人力资本流出强度与人口流出强度的相对强弱,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省份人力资本的流出强度始终大于人口流出强度,西部地区省份差异较大。考虑各省近五年经济增长状况,人口流动或者人... 相似文献
84.
利用全国人口普查、民政统计等资料估算2020-2050年广东老年人口规模及其居住安排、健康状况构成以及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的需求趋势;分析近期广东养老机构发展状况;考察广东养老机构发展政策的演变特点。研究表明,未来30年广东老年人口规模增长较快,较大比例愿意住养老机构;不同居住安排、健康状况的老年人口对养老机构需求存在差异;广东养老机构床位数量增长较快,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规模及其人力资源、收养人口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广东省加快制定并完善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发展的政策体系,为养老机构充分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5.
人口大流动、大融居时代背景下,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不断深化,为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也给全面深化认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规律提出了新要求。基于1953年以来历次人口普查汇总数据,通过计算群内接触指数、人口区位熵、人口再分布指数等指标,从人口空间分布的集散程度、地区偏好、动态变化三个维度,全面分析我国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及模式。研究发现:我国各民族人口群内接触指数呈下降态势,族际接触互嵌程度强化、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各民族人口空间扩散地区偏好存在明显差异,地区偏好具有距离邻近与经济吸引的双重效应特征;各民族人口再分布仍然保持活跃,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仍处重要调整期。基于此,文章认为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再构为当前民族交融互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已有研究仍然忽视了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族际差异性,忽略了各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对非传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关注明显不够。未来应从动态差异视角出发全面认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从民族互嵌高度出发重新审视我国民族人口空间分布变迁,从民族工作需求出发从容应对我国民族人口格局变迁与... 相似文献
86.
87.
88.
89.
秦印制度对战国至秦统一的历史进程多有反映,由封泥所见县印切入,可揭示相关面貌,并增进对秦汉、汉唐政治制度演变的认知。秦印称谓经历由“玺”而“印”的变化,时间非以秦统一为界,而在统一前夕。天子印称“玺”、吏民印称“印”,与秦统一“正用字”“正用语”的旨趣尚不尽同,后者属“非制度”行为,故曰“群臣莫敢用”。“通官印”指可通于上的“通官”群体用印,对称概念是“小官印”。“官”指官吏而非机构,“小官印”不是“小”的“官印”,而是“小官”的“印”。秦代“小官印”“少官印”是指少吏所持官印。与后世唐代不同,秦官印主要是吏员印。机构主官用印使用职官省称,凸显机构名称,反映秦主官用印时吏员印、官署印属性合一。秦县、乡印存在不同写法,如“绵者”与“绵诸”、“灋丘”与“废丘”、“卿”与“鄉”,是秦“同书文字”的体现,时代分属统一前后。用字之外,界栏也是判断用印时代的重要参考。秦及汉初“道”官不置乡,或设“部”管理,部印之“部”与马王堆地图所见之“部”的性质相近。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