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9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18篇
人才学   7篇
丛书文集   144篇
理论方法论   20篇
综合类   271篇
社会学   54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近年来,中国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行使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本文以G省C市人大的环境监督为切入点,分析地方人大的环境监督如何从个体理性向制度理性模式转变,并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揭示这种内在转变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中共十八大以来,对环境等民生问题的监督成为了地方人大监督的重点领域并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而其制度化主要源于法律资源为主导的形式合法性.可以看出,我国的地方人大监督呈现出与西方议会监督制度不同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方人大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地区性和功能性不均衡。根据1994至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所建立的动态模型以及系统广义矩(System GMM)估计方法考察各地人均人大经费拨款的影响因素发现,政治竞争、经济增长、行政国家重构与维持社会稳定四种理性共同塑造着地方人大的发展轨迹。多重理性的同时存在也决定了各地方对待人大机构的工具性态度,这也是地方人大发展呈现出地区性和功能性不均衡的根源。  相似文献   
93.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完善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民参与地方人大工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提升人大治理能力的现实要求。对公民参与地方人大立法、监督、会议和联络站的案例分析发现,通过公民参与来提升地方人大治理能力和完善地方人大制度的模式主要有四种,即具体制度自上而下的延伸、地方人大在法律框架内的突破、地方人大在法律原则下的完善、基层人大的实践创新。当然,这些发展模式要切实发挥有效性并且保持可持续性,还需要公民参与人大工作的法治化保障。  相似文献   
94.
以2009年到2013年人大复印资料所转载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为样本加以考察,重在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现实。通过对论文的地区分布、主导单位、交叉研究与合著程度分析,发现刊发的论文主要集中在高校众多且办学质量较高的地区;主导单位以国家重点高校为主,地方普通高校发文质量不足;对交叉研究影响较大的学科是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论文主要以独著为主,合著程度不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不仅应树立甘坐冷板凳的学术品质,更需要具备各学科知识储备的意识。  相似文献   
95.
本文结合永胜县人大工作实际,论述了人大在依法治县进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发挥人大在依法治县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自由是人类不断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人对现状及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美好愿望,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入分析了导致人的不自由的根本原因,从而证明人的本性是自由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  相似文献   
97.
2014年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七条建立了政府环境报告制度,开创了政府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新方式和新领域,关系到我国环境保护领域中,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及其深化改革。对2015—2016年间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履行政府环境报告制度情况进行的实证评估和量化分析表明,尽管目前全国已经有74%的省份至少进行了一次环境报告,但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结构,整体上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中央政府(国务院)的评估得分尚不及全国各省份得分的平均值,亟需加以改进。从规范层面分析,目前政府环境报告制度存在着法律属性不明、程序规则缺失、报告方式不规范、信息公开不足等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需要通过制定配套规范性文件的方式,细化政府环境报告的程序规则、规范政府环境报告的内容与方式、强化人大监督的刚性约束与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98.
质询制度是我国人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和维护我国人大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尽管人大质询制度已经形成,但其本身在立法原旨、规范文本以及驱动机制等方面却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我们应在制度建构主义视角下,以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为改革进路,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对我国人大质询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9.
基于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门户网站,通过收集第十三、十四届北京市人大在立法过程各个阶段的实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人大和政府在立法过程中各自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探究北京市行政-立法关系.研究发现,北京市人大在现实运行中尚未实现其主导功能,具体表现为:"官员"代表和兼职代表比例高、"行政部门化"趋向、程序性手段效用缺失、立法解释权虚置.但是,与此同时实证数据也显示北京市近两届人大正通过调整代表结构、提前介入、强化实质性审议等手段提升立法自主性,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0.
人大制度在实现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发展党内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民主,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整体发展.而以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的现实路径,就是充分发挥人大制度平台的作用,通过认真落实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有效对接,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充分发挥我国人大制度的优势,用足人大制度的"制度空间"来促进人民民主,不失为目前条件下加快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