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27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1180篇
劳动科学   23篇
民族学   106篇
人才学   31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2163篇
理论方法论   602篇
综合类   6933篇
社会学   980篇
统计学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214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328篇
  2014年   661篇
  2013年   581篇
  2012年   755篇
  2011年   863篇
  2010年   873篇
  2009年   922篇
  2008年   1066篇
  2007年   820篇
  2006年   730篇
  2005年   737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580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2.
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在于教师得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大量的写作实践,得当的教学方法会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减轻教师批阅压力,使师生双方受益。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写作过程中的预写阶段、写作阶段和修改阶段来全面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3.
母语负向迁移与英语写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何学习过程都有迁移现象 ,母语的负向迁移对英语学习 ,尤其是英语写作的影响非常明显 ,涉及范围较广 ,从词汇到句法 ;从句子到篇章 ;从思维到文化。值得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4.
乐毅《报燕惠王书》和诸葛亮《出师表》,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刻,上书给后主的。因作者经历与写作背景的相似性,文体与上书对象的共同性,两篇文章表现出了惊人相似的情感;又因写作目的及作者的身份、处境的不同,二文在选材重点及语言风格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75.
“唉,又是作文课!”“这次作文,我又没什么可写。”经常听到同学面对作文课唉声叹气。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是许多学生写作时畏惧心理产生的根源。如何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有话想说,有事要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现就这个问题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6.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如何创设一种合理、明晰的图解法去分析句子和语篇,并把图解法试用于分析、比较英语形似句、歧义句,导出形似句形似义异、歧义句一句多义的真谛。第二部分则反过来,阐述如何先拟图解,后用图解作为提纲挈领,指导学生构思谋篇、灵活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78.
借助于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里的“生成”概念 ,着重探索爱尔兰小说家和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在小说创作方面的主观追求 ,认为他借助于“反”小说的创作形式和写作过程来传递自己的哲学理念 ,即对所谓虚空的“真实”的追求 ,在写作中 ,作者及其创作的人物生成了不可感知的状态  相似文献   
79.
本文从人性的需求出发,着重分析了个体因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更高层次的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导致过劳死发生的本质所在。以该本质为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导致过劳死发生的四种具体原因,由此文章划分了应予法律规制的情形及不应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的情形,并对该划分以正当性说明。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