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7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3篇
管理学   165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39篇
人才学   33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061篇
理论方法论   184篇
综合类   2241篇
社会学   197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7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4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冬天的故事》中隐含的另一个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中所隐含的狄俄尼索斯神话的分析,探讨了该剧所表述的对充满灾难的悲剧人生深刻而达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32.
规范命题的方阵理论最多是未被证明的假说 ;将“允许”作为权利性规范词 ,把“不可以P”等同于“不允许P”是规范方阵理论的两个误源 ;规范命题复合形式展开的正确与否 ,决定于是否准确把握规范词的含义和命题联结词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把“经济人”作为它的人性选择。“经济人”具有两层内涵 :一是指受人类利己主义支配的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人 ;二是指把对物质利益、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非手段 ,并把其看作是为满足自身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当前 ,明确经济人的两层内涵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弥尔顿诗作《失乐园》的主题是复式开放性的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历史、宗教和人性的角度 ,重新审视它的主题 ,认为反思叛逆、企盼理性正是诗人在《失乐园》创作中力图体现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35.
对任何一个社会秩序的维系来说 ,运用法律规范的手段对社会成员实施强制作用和强调社会成员的道德自觉都是必不可少的。规范的存在和道义的重视构成社会秩序的基本经纬。解析了法治和德治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法治和德治之间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36.
用现代眼光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与人类文化的终极指归具有同趋性,即在于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语文教育的人性复归,已成为历史的文化的必然。它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与内涵的丰厚性,是一种集人类文化之精华、千方百计唤起人性、培养人性、传播人性、促进人性成长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充满了哲学的、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
基督教和佛教都是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伦理思想是其宗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伦理之来源、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社会意义等方面对基督教和佛教的伦理观进行了比较 ,分析二者伦理观之同异 ,从而阐扬了两教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38.
休谟的伦理学认为,人的品格对于行为以及支配行为的原则具有优先权:有德性的品格指导和迫使人们审慎地实践。在传统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或康德的伦理学中,品格从属于实践的审慎:德性仅在激发有德性的行为时才被需要。而有德性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用“自爱”这个术语来理解的。一个有德性的人的自爱使他能够适当地估计实际的情况并且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德性。尽管如此,休谟的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仍存在着重大的一致性,因此休谟的伦理学也是一种德性伦理学。  相似文献   
39.
本文从人性的需求出发,着重分析了个体因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其更高层次的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与其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导致过劳死发生的本质所在。以该本质为基础,文章具体分析了导致过劳死发生的四种具体原因,由此文章划分了应予法律规制的情形及不应纳入法律调整范畴的情形,并对该划分以正当性说明。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