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2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1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人机协同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人机协同赋能教育更公平、更高质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人机协同行为符合伦理要求,对教师人机协同行为的伦理规范进行探究是现有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伦理影响研究的具化。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中存在着技术崇拜遮蔽教育本质、技用劣势导致信息代沟、人机共教引发数字鸿沟和隐私泄露侵犯学生权利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伦理问题,教师人机协同行为应追求“不伤害”“教育性”“公平性”和“效益性”四种价值旨趣。基于此,教师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应遵循不伤害学生、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且不伤害他人、避免教育误判、有利于全体学生可持续成长、实施弱势补偿、消除信息代沟和提高教育效能等基本伦理规范。如上价值旨趣与伦理规范构成了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伦理框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伦理素养需要从教育、技术和伦理三维度来修炼提升。  相似文献   
72.
决策者对算法的态度及采纳程度是实现人机共融决策扩展中的关键议题。但目前关于算法预测的不同呈现方式的影响尚缺乏深入探究。本文以两个典型的人机共融决策场景为研究情境,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在线随机对照实验,探究智能算法预测结果以点估计及带有不同置信度的区间估计等形式呈现对人类决策者采纳程度的影响及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人类决策者对以不同形式呈现的同一算法预测的采纳存在行为偏误。研究提出并验证了可解释这一行为偏误的一种认知捷径,据此设计了一种可消弭该偏误的算法预测结果展示方式,通过实验验证其效果并分析决策者间的异质性。本研究结论具有清晰的因果识别及可操作性,对人机共融决策相关理论及实践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3.
老年人群人机特征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科技产品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信息科技产品交互使用过程中对于用户人机能力的需求, 较为系统地对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关于老年人群相关人机特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性分析, 为面向老年人群的交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发现, 随着年龄增加, 老年人群的生理和认知能力主要的衰退体现在流体智力和感知能力层面, 而晶体智力则能够相对得以保留甚至增长。藉此认为相关产品设计应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老年人群人机特征, 更多地利用老年人得以保留甚至还在增长的能力、减少对于有所损失的能力的需要, 从而提高信息科技产品的易用性。  相似文献   
74.
人工智能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和伦理争议."机器换人"的忧虑成为社会各界乃至个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焦点.经文献分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会通过对劳动力供需结构、组织商业环境、社会分工方式以及劳动者的工作场景和认知结构的影响,进而实现对劳动力、组织、职业、任务和技能的替代和革新.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之间应建立动态适配、融合互补、和谐共生的伙伴关系,实现技术进步与人类利益的共同繁荣.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期,增加就业机会、保护劳动权益、更新职业技能、设置技术伦理底线等政策措施,能够减轻人工智能替代人力资源带来的负效应,消解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领域带来的无益冲击.  相似文献   
75.
从通用设计理念入手,探究了无障碍设计、广泛设计和通用设计的差别,指出了当代中国家庭的空巢式趋势,分析了老年人及残障人士厨具使用的现状,提出了厨具产品设计应融入通用设计的理念,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释了采用通用设计理念厨具产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76.
电子人不仅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观念,而且已经是现实存在。电子人艺术是当代信息科技与艺术想象彼此结合的产物。它模仿电子人的造型,通过特殊装置增强身体的功能,甚至试图与机器融而为一。它引导人们对机器、技术、身体等问题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7.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虚拟数字人将成为新的“创作”主体,并对传统版权制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同人工智能一样,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属于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且能以一定形式表现,符合“形式”上的“作品”要件。那么,可版权性与否的关键就落在对于独创性要件的证立上。判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独创性,应秉持主观主义标准,重点考察其生成内容的过程中是否包含个性化创作空间。元宇宙中虚拟数字人生成内容的过程兼具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有别于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本质是一种人机协作。当下ChatGPT4.0等大语言模型及提示工程技术的发展迅猛,人机协作模式正在逐渐替代单纯的人类或AI“创作”成为主要创作方式。人机协作模式下,只要来源于人类智慧的个性化创作空间不会被机器智能所侵蚀,那么虚拟数字人生成的内容就符合独创性要件,具有可版权性。  相似文献   
78.
79.
张怡 《社会科学》2004,(12):86-90
本文从赛博空间、文字本体论的转移所带来的超文本现象以及人机互动界面三个方面对虚拟现象进行了认识论研究。认为由于虚拟现象的出现,人类传统的认识模式出现了重大变化,在赛博空间里人们是以全身心的沉浸方式通过界面去感知对象,从而主客体之间有了新的关系,实践有了新的特点,而这一切是因为人类的认识出现了技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80.
与时俱进的人类工效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工效学是一门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的应用型技术科学,它经历了工业革命时期的萌 芽、二战期间的建构以及战后的完善等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回顾该学科近50年的历史、分析学科的演进 规律,展望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