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31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力的正交分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文通过对"正交分解"的浅析,既了解了它在中学物理中的重要地位,又指出学习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人生同样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23.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德育功能往往被忽视。事实上,社会学知识自然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见解。《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有助于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二、有助于健康的人生意义的赋予;三、有助于合理的人生价值评判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4.
李瑄 《浙江学刊》2006,(1):95-102
本文借助黄宗羲关于“遗民”-“天地之元气”-“文学”同构关系的论述,讨论明遗民群体对文学与人生关系的认识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由于遗民的生存具有“存道”乱世的意义,文学对“元气”的承载就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对遗民生存状态、人生意义的展现而实现的。对立于现实政权的政治立场使遗民不需要以文学为政教服务,从而更重视其表达自我、释放情感的宣泄功能。出于对自身人格价值的高度自信,明遗民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这使得他们勇于肯定自己激烈奋张的情感,并认识到这种情感所可能产生的能量。因而,他们解决了自身情感体验与儒学思想背景之间的矛盾,摆脱了“温柔敦厚”的正统文学标准的束缚。  相似文献   
25.
陈琳 《云梦学刊》2002,23(3):86-87
诗中创造了“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似我之境”三种不同层次的时空境界 ,三种境界统一于一个具体时空环境之中 ,使诗人和读者置身于具体可感的宇宙之中思考着人类和自身的终级意义 ,这就是该诗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26.
27.
王弼、何晏第一次把“本末”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提出来加以探讨,强调以无为本,以有为末,形成客观唯心主义的“本末”、“贵无”思想,催化了文学本体论思想的产生,对此后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弼“言不尽意”、“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认识论,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唯心主义认识论特征,另一方面启发了象外之意,言外之意,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产生了一定影响。王弼“名教”出于“自然”以援老入儒并进一步糅合儒家道家思想,弥合并解决追求人格独立自由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矛盾;阮籍、嵇康等“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自我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反映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追索个体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追求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催生了文学乃至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28.
在马克思的思想起源期,启蒙主义、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浪漫主义等的交互作用,推动了其哲学思维的萌发,特别是鲜明的人本情怀与自觉的历史意识的形成,从他的中学主要习作中可见一斑。从本质上说,哲学关乎对人自身的追问,包括对人的本性、人生意义、历史时代的理解。通过较为全面地考察信徒和基督结为一体的原因、内容及作用,马克思在中学考试宗教作文中,完成了对人性与神性关系的理性主义分析。诗作《人生》《查理大帝》和中学考试德语作文等,充分展现了少年马克思对人生意义及人类使命的总体定位,即实现整个人类的幸福并使个人日臻完善。在中学考试拉丁语作文中,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判断特定历史时代是否幸福的主要方法,以此从历史发展及时代高度上把握人自身。  相似文献   
29.
作为生命哲学家的尼采,其大部分时间都在探讨人生的意义,以把握人生意义为哲学使命。在此过程中,尼采哲学的建构,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诗歌写作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人生意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认。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这些不同的体认不仅构成中国传统诗歌价值观的多个层面,同时也形成中国古代对诗歌人生意义认识的阶段性。具体说,就是由"不巧之盛事"、"其文在即其人在"、"以诗为性命"到"文字流传胜子孙",人们对诗歌人生意义的体认愈益向人生本身回归,并最终影响到文学批评的观念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