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7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5篇
社会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王安上为王安石幼弟,与王安石交往关系密切,又曾卷入"乌台诗案",在当时政坛、文坛皆有一定的影响。但过去文史研究者对其一向较为忽视。对其生平、仕历及文学活动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对宋代文坛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12.
史与典籍所纪唐五代诗人的生平仕历常有错讹及疏漏。本文就皮日休、崔安潜、封彦卿、纪唐夫、何仲举诸人之仕历行迹的错讹缺漏,如皮日休与陆龟蒙初相识之时间、纪唐夫赋诗送温庭筠之时间及官中书舍人问题,黄损及第年等,参诸史书笔记及诗文,以可靠的历史资料,辨其讹误,补其缺漏,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13.
314.
唐代的馆监系统,指门下省和东宫所辖的弘文、崇文馆;国子监分领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及天宝九载增设的广文馆。合称二馆七学。武德一朝,中央官学和科举取士尚处在恢复时期,科举取士的主要来源是乡贡举子和前朝官学的生徒,馆监举士地位不显。贞观至天宝年间,以监举为主体形式的馆监举士与乡贡相比较,其在科举中的实际地位,有一个前重后轻,由盛转衰的转换过程。本文系统阐释唐代前期馆监举士地位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说明造成这种变化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315.
中国的篆刻艺术发韧于三代,至秦汉而极,六朝之后渐衰,唐宋之末已是积弊难返。到元代,由于吾丘衍撰写《学古编》,在第一编《三十五举》中总结秦汉以来篆刻艺术实践的经验,主张以秦汉为本,力主复古,并提出不同材料的运用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吾丘衍在印学理论上的总结与贡献,为明清篆刻艺术的再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吾丘衍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发展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16.
生存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意义,而且是一种超越的意义。王维把生命的本能和效价提升到审美的品位,将生命从有限中超拔出来,以适意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在充满着生存信心、荣誉和尊严情意中,显示合情合理的生命卓越意义,展示人性和人格的全部瑰丽。王维“诗意地活着”的智慧和实践,其意义在于说明:生命是美的最重要形式,自由适意是生命之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17.
318.
元初华夷正统观念的演进与汉族文人仕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元鼎革,饱经战乱劫难的汉族士大夫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的创痛巨大。他们对取代金朝的蒙古人,主要是恐惧、憎恶和种族文化上的隔膜。但是,随着契丹贵胄耶律楚材和方外道士邱处机率先摆脱华夷困惑与蒙古人合作,修端在金朝灭亡八个月后提出辽、金亦可为正统和尊蒙尊金的观点。郝经则与许衡一唱一和,从道统、君统等理论实践结合的层面推出“今日能用士,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主也”的新认识,使这种华夷正统观念逐步演进升华,影响越来越大,它既敦促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统治者比较积极地吸收汉法,又鼓励广大汉族士大夫打消顾虑、勇敢地参与进入元朝各级政权,因而逐渐成为元王朝官方和士大夫都能接受的正统观念,无形之中成了忽必烈所建元王朝的政治文化纲领,并构建起了以蒙古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士大夫的统治体制。  相似文献   
319.
以老子"复根"、"玄鉴"的思想方法,解读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及其嬗变的思想根源。老庄以至真、至纯的初民社会为镜鉴,批判和反思现实社会的战乱、压迫和文化异化、文化工具化倾向,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继承了老庄的社会理想,反对政治和文化专制,"越名教而任自然",由救世转向救心,由救人转向自救,由彼岸转向现实此岸,追求逍遥自在的人生,放情于山水之间,开辟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仕隐道路,对中国古代隐者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以老庄至纯、至朴、至真的理想社会为镜鉴,反思社会文化,促成了魏晋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对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20.
陶渊明早年形成的“大济苍生”与“击壤自欢”的矛盾心态,至死未灭。他三次步入仕途,意欲大展宏图,又因“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而退出官场。归耕田园后,他心灵的痛苦并未解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