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1篇
  免费   590篇
  国内免费   144篇
管理学   647篇
劳动科学   36篇
民族学   240篇
人才学   113篇
人口学   38篇
丛书文集   5016篇
理论方法论   938篇
综合类   8547篇
社会学   661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329篇
  2021年   470篇
  2020年   387篇
  2019年   362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67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1082篇
  2013年   855篇
  2012年   1107篇
  2011年   1103篇
  2010年   1065篇
  2009年   1055篇
  2008年   1168篇
  2007年   1004篇
  2006年   899篇
  2005年   802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463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276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真之理论的观点大概出现了三次转向: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初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本体论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真出现在形而上学、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等哲学理论中,真与判断理论相互联系,真成为哲学约定的副产品.第二次出现在20世纪中期,伴随着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而出现.这一时期,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真谓词的使用和意义来展开.第三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对"何为真之本质?"这一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并且对"真"的讨论不再关注语言分析的方法,而是关注"真的"一词的日常表现,关于真之理论的讨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在当代,真之理论根据哲学研究主题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当代真之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23.
南宋季末,刘克庄主盟文坛,撰写了体量庞大的碑志之文,地方化与家族性特征明显。其碑志"以情度情"的审美逻辑,判然有别于理学家"以理节情"的文体书写观念,人格表达的艺术实现则以用晦与互见之法重出或略不论著,使文辞简俊而布置有致,且于叙事之外几乎篇篇征经引史,难逃词科习气之嫌,此又别出宋人一格。刘克庄碑志多作于暮年奉祠乡居期间,因其衰病思钝,不免将精神上强烈的盛衰体验投注到对行艺功业、政治理想和生死哲思的折冲、应时与妥协之中,情感亦从私人领域转向公共空间,以切世用,碑志蕴涵着浓厚的秩序重建意识,因而更具审美情致和韵味。  相似文献   
24.
池莉 《人民周刊》2020,(3):88-88
隔离就是战争!战争必须让愚蠢无知廉价的爱与情走开!2020年1月22号夜,武汉三镇,这夜注定无人入睡,或者,很难入睡。这是一个非常的夜晚。在将近23点的时候,单位突然来电话,紧急通知:从明天起,武汉市民实施隔离。也就是说,市民们都将以自己家为空间单位,隔离在此,度过隔离期14天,也就是新冠病毒的最长潜伏期,以确定自己是否染病,也可以由此暴露和甄别出其他染病者。  相似文献   
25.
文章通过中文的动宾结构与相应的日语谓语形式进行比较,阐明中日动宾结构的异同,进而分析中日自他动词的差异,指出学习日语动词时易犯的毛病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6.
信伦理和信制度是在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信伦理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主要强调信伦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关系和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信制度则属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范畴,主要强调制度建设及其惩戒和规范作用,以限制和约束背信,欺诈等行为,两个层面都讲信,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应该是现代社会关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7.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28.
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近代以来,由于人类行为在非线性相互作用下被放大,从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危机。为解决这一危机,一批学者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果真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吗?本文从主体缺失、价值缺失、道德缺失等三个方面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