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4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5篇
人才学   2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29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890篇
社会学   48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71.
春晓 《社区》2011,(18):37
如今的护肤化妆品品种众多,走进商场的化妆品专柜,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那么,古代的美女们有哪些护肤化妆品呢?唐朝诗人杜甫,曾作《腊日》,诗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之句。宋代词家赵长卿在《瑞鹧鸪》中也写道:"宝奁常见晓妆时,面药香融傅口脂。"诗词中提到的口脂、面药,就是古人的护肤化妆品,它是用来防护嘴唇与脸部皮肤因寒冷冻裂的膏药。唐时有制,腊日赐群臣口脂、面药、澡豆等物,供本人与家中女眷使用,以示皇恩浩荡。  相似文献   
972.
采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在大规模统计真实语料(1.645亿字)①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这"、"那"系词语的篇章不对称现象。这种篇章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新旧信息的对立、时空距离远近的对立、现实与虚拟的对立、定指与不定指的对立、熟悉度高低的对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可及性理论对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高可及性指示词语,"那"是低可及性指示词语。  相似文献   
973.
"夫"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主要词语之一,历来对于"夫"的研究不计其数。前人对"夫"字的研究,往往从词意和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进行训释,而马氏基于"夫"字的实词性质,在用法归类的同时着重关注了"夫"的实词性质、突出强调了"夫"的代词功能。  相似文献   
974.
通过比较迈蒙尼德《密西拿义疏》尤其是其中的13条信仰要则与《迷途指津》的写作对象和方式,可以看到,迈蒙尼德在教导普通人和指点受过更好教育的"迷途者"时,分别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进路:对普通人,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说理,但并不用最高的道理要求他们;对有哲学天赋者,则提醒他们留意理性的僭妄对信仰的冲击,严守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界限。在懂得因材施教方面,迈蒙尼德堪称一个伟大的教师。  相似文献   
975.
罗学宏 《老年人》2007,(5):58-58
问:我今年63岁,平素身体还算可以。但近几个月来,手指、脚趾有麻木感,不知何故?该怎么诊治?  相似文献   
976.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06,27(5):129-132
对<世说新语>对称代词"尔、汝"及对称敬词"卿、君"等考察,并结合对称代词在<尚书>、<诗经>、<论语>、<左传>等文献中出现的数量和指称对象的变化,我们发现"尔、汝",战国以前称及尊长卑幼皆可,自战国始,"尔、汝"只能用于尊长对卑幼,魏晋六朝则更为讲究,"你"取代"尔、汝"之后,这种用法也承袭下来;秦汉常用的对称代词"女(汝)、尔、乃、而、若"等,魏晋六朝时期基本以"尔、汝"为主;与上古相比,魏晋时期对称敬词数量更多,使用更普遍,且大多具有指称的专一性.  相似文献   
977.
明清山东方言白话文献中,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用来回指前文所述内容时出现了两种特殊的句法位置:指示代词+NP+VP和NP+指示代词+VP。这两种位置的指示代词与NP之间都没有结构关系,而指示代词与VP则存在着语义上的主-述关系和宾-动关系。这两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大约是在元明时期产生的,它的出现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978.
蔡祥元 《浙江学刊》2006,(6):103-113
对于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是否成功地解构了胡塞尔的思想,国内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倪梁康先生从胡塞尔的思想出发,对德里达的"解构"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本文以倪先生提出的批评为线索,探讨德里达到底有没有触动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说,探讨他到底有没有动摇胡塞尔现象学中感知的奠基地位,以及有没有在时间问题上与胡塞尔展开深入对话,以此来向倪先生请教和商榷.  相似文献   
979.
"如"、"若"、"若为"是中古时期新生的疑问代词,文章描写、分析它们的语义类别和句法功能,并探讨其来源,认为"如"、"若"应当与"那"有一定关系,"若为"与"若何"较为接近,应当是受其类化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980.
合法性是指民众对政府统治正当性的认同。在改革开放前,当代中国是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将社会主义唱“好” 和将资本主义批“坏”成为传媒的根本使命。改革开放后,政府以政治绩效作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市场经济催生了国人的求富欲望与权利意识,传媒必须以满足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作为新的历史使命。政治绩效合法性虽为公民权利意识找到了立足根基,并为传媒转型提供了历史动力,但这种合法性对经济绩效过分依赖,未能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因而成为阻碍传媒承担其新使命的关键因素。只有进行第二次合法性转型,走向法理型权威,将政府之权威奠定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中国传媒才能真正实现其新使命,以回应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