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6篇
  免费   145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473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97篇
人才学   124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500篇
理论方法论   264篇
综合类   3662篇
社会学   412篇
统计学   45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496篇
  2013年   348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26篇
  2010年   504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533篇
  2007年   420篇
  2006年   340篇
  2005年   288篇
  2004年   274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走入了一条应试作文教学的误区。如作文结构模式化,语言运用成品化,材料选择通用化,写作缺乏个性化,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作文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律动的体验。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文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位,加强生活体验,抒写自然之睛,感悟世间万象写出作文“大气”,运用创新思维,使作文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12.
大众与狂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狂欢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接受模式。它与以往的文化接受模式有所不同。但这种狂欢模式并不是大众文化时代独有的 ,其所以在大众文化时代再度兴起 ,有着时代的、审美的、心理的、社会的原因。这是一种不容忽视但需加以引导的模式。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没有或仅有这种模式都是不正常的。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美、人文美及作品主题思想等几方面探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美感体验 ,引导学生触摸文学的脉搏 ,就能走近作家的心灵 ,感悟美 ,欣赏美。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 ,面对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失落 ,情商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文学中 ,池莉惯以“非女性化”写作而著称 ,但她的两篇近作《乌鸦之歌》、《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却显示着作者向“女性写作”的转变。文章从这两篇小说的女性叙述立场、女性成长的叙述话语和作品的审美风格等方面阐述女作家性别创作立场的位移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韩国非常流行一种死一把的活动,参与这个活动的人首先要进行一个以生命的意义为题的测试,留下肖像,写下遗嘱,然后躺进棺材里。体验者能在棺材中听到哭声,大约15分钟后,工作人员再打开棺材,体验活动结束。  相似文献   
16.
当下,正进入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史诗研究存在三大问题:缺乏明确的学科目标,受西方中心论束缚,第三者的必要参照缺位.其发展思路是:以大国学术应有的胸怀,将中国史诗研究纳入国际大视野,明确其前进目标;自觉以印度史诗学为参照,实现中印史诗研究互动;更新思维,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整体的观念指导研究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范玉芬 《科学咨询》2008,(20):56-57
针对新课程改革中语文作业"只求新,不求真"的现状,提出语文作业设计应以"心灵体验、人文关注"为中心,从与自然、与文本、与心灵对话三方面出发,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文本--生活--心灵的观照,真正达到语文作业人文精神的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8.
关于诗人屈原之死历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本文认为 ,古人对屈原死亡的关注方式于考察诗人自杀事件的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力图回到作者文本本身 ,以现象学本质直观的研究视野对屈原自杀事件作一全新的审视 :通过分析屈原诗歌文本中作者潜在的体验模式 ,认为屈原自杀的终极根源在于其深刻的追问精神与存在根据缺失的无法超越之间的深刻张力  相似文献   
19.
李伟萍 《唐都学刊》2007,23(1):48-51
少女光洁的肌肤、纯洁的心灵和母性的温情是孤儿川端的“救世主”,在感官与纯洁、母性与少女之间川端作品中出现了美女与佛的结合,进而形成了其文学中感官因圣洁而得到净化的“好色”情调。因此,从内在的形成原因来看,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是其诗化了的孤儿的缺失体验。  相似文献   
20.
"求真"与"求美"是闻一多古典诗学批评的两个重要尺度,"求真"是继承了中国传统诗学的要素,而"求美"则是吸收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因子。闻一多从中国诗歌产生的源头论证了"诗缘情"一说的合理性,认为诗歌的本质在于抒诗人之真性情。但他又不囿于旧说,而是借鉴了西方唯美主义的学说,十分重视诗歌的形式美。另外,在诗学批评的方法上,他不仅运用了传统的训诂考据的方法,还引进了西方当时流行的文化学批评的方法。他力图通过还原古代诗歌产生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从产生文学艺术的生活场景来对文学艺术进行文学本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