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42篇
  免费   447篇
  国内免费   98篇
管理学   662篇
劳动科学   24篇
民族学   421篇
人才学   126篇
人口学   27篇
丛书文集   4153篇
理论方法论   668篇
综合类   8341篇
社会学   625篇
统计学   40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51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286篇
  2018年   118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479篇
  2014年   877篇
  2013年   772篇
  2012年   963篇
  2011年   1059篇
  2010年   956篇
  2009年   997篇
  2008年   1122篇
  2007年   943篇
  2006年   791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665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536篇
  2001年   479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216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人体观是医学的首要问题之一。对人体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唯物主义的人体观也大致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人体观、机械唯物主义人体观、辩证唯物主义人体观三个认识阶段 ,它们也是一定时期医学实践与认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992.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现实战争的境域是胡风话语的生长境域,战争的日常化和私人化,使得战争成为胡风话语的逻辑起点;同时也使得胡风话语渗透着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方式,表现为“我们”体主语和战争术语相结合的话语特征;而胡风以“人民”为中心的战争启蒙观使得胡风话语超越了二元对抗的战争思维。  相似文献   
993.
陈亮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陈亮在物质领域为佛教的发展做了一系列有益的事;另一方面,陈亮在思想领域对佛教"万法皆幻"、"出世离家"等主张提出了批评.陈亮对理学受佛教影响的性质也提出了颇具启示的看法.透视在结构上具有双重特征的陈亮佛教观,不难发现:陈亮佛教观的基本形态是"经权相交",陈亮佛教观的基本性质是"儒体佛用",陈亮佛教观的主要偏失是对佛教的误读和对理学受佛教影响把握的欠完整性.  相似文献   
994.
略论建安辞赋观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时期是赋学观念的转折期。建安赋论重视赋的艺术功用 ;强调赋的抒情特征。在表现形式方面 ,建安文人主张对汉赋的“华丽”进行批判继承 ;在题材选择方面 ,他们要求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拓宽选材领域。建安时期辞赋观的转捩 ,是时代环境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95.
卢昌军 《江汉论坛》2007,3(8):69-73
本文通过对恩格斯与马克思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的同异比较分析,指出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同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是劳动价值论的坚持者、捍卫者和发展者,但在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具体深层次问题上,尤其在共产主义与劳动的关系这一涉及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问题上,恩格斯的观点明显不同于马克思的看法.实事求是地指出并分析恩格斯与马克思二人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上的思想分歧,不是制造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对立",而是要从理论渊源上弄清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一些重大基本原理的准确内涵,解决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更好地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996.
佛教自传入古代中国后,渗透到了各层次文化之中。它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民间佛教文化的发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997.
何中华 《河北学刊》2003,23(4):66-73
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观点构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问题。它不是认识论和狭义历史观的,而是本体论的。马克思在该文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确立其本体论意义的实践观的(1)由“物质”到“实践”哲学逻辑起点的重建;(2)对“抽象的个人”进行批判回到历史本身;(3)以实践为基础扬弃人的存在及其历史的二律背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谛;(4)由“说”回到“做”哲学观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998.
认识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主客体的交互活动关系,从而超越了从认识论角度理解“实践”的形而上学的历史。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认识排斥在实践之外,包含着自身无法解决的逻辑矛盾。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主体实际从事的建立对象的一切活动,从而把认识看作是一种识别世界的实践,这样便能够恢复马克思的实践观的超越境界;开阔其视野,使之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也更符合实践一词的实际用法。  相似文献   
999.
徐昌文 《理论界》2006,(5):55-56
我国传统思想中关于“生”的生态哲学实际上是自然权利观的体现,自然界的权利依靠人对孝、仁、爱和善恶等内在道德规范的超越和顺应自然来保障,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对中西、儒道自然权利观的比较,指出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自然权利观的积极意义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00.
"冲击-反应论"与马克思的中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亚雄 《江汉论坛》2003,1(9):52-55
本文在梳理"冲击-反应论"源流的基础上,对质疑该论的各种观点进行评析,认为"冲击-反应论"既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的逻辑结果,也符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