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8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劳动科学 | 1篇 |
民族学 | 42篇 |
人才学 | 4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211篇 |
理论方法论 | 29篇 |
综合类 | 409篇 |
社会学 | 32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4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51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22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1.
本文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12.
南宋遗民词人刘辰翁,其词作心态非常复杂,难仅以爱国为论。考其心态源流,除了深受儒家忠君爱国思想浸染外,还应与佛道思想相连。了解刘辰翁心态的佛道思想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词人词作。 相似文献
713.
儒家、佛家、道家三者丰富、深奥、价值弥高的修持思想和实践,根植于原始文化土壤.其中,巫史祝卜为儒家修持之学打下深刻的文化烙印;神仙方术直接催化了道教修持思想与实践;而古印度原始宗教则推进了佛教修持之道.理解与解释儒佛道修持思想与实践,不能脱离其所产生的原始文化生态和古老思想母体,否则,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714.
本文指出隋唐哲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宗教哲学的突出地位,从而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思想文化格局。隋唐哲学是繁荣的,儒家哲学在天人关系理论方面也有新的发展。然宇宙论和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已不是唐代哲学的中心,最能体现唐代哲学特色和最高成就的是关于心性的学说,心性论作为人学形而上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学说,一种人生哲学。唐代的心性学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发展趋向,成为宋明新儒学的源头活水之一。 相似文献
715.
汤显祖的佛道思想有着深刻的家庭渊源.随着人生遭际的变化,这种影响呈渐进趋势并在他的"临川四梦"中明显地表现出来.汤氏早期的戏剧中,借佛道以阐说其执著追求、肯定人生的儒文化理念,晚期戏剧已完全为佛道思想所笼罩.作者是以种种现实人生镜象为证据,来阐说其佛道理念的.由早期的对情的歌颂,到后来的对情的否定,"临川四梦"最典型、最生动地展示出汤显祖从入世、愤世到醒世、警世而出世的全部人生经历,反映了汤显祖思想探索的历程. 相似文献
716.
赵杏根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717.
佛儒相融虚实相生--佛理禅思在两岸当代散文中的折射与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若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16-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张明心见性的佛禅散文在海峡两岸都较为兴盛。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文本之一,佛禅散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家的理念、文化的意志和社会的情状。从当代两岸创作看,佛禅散文并非纯粹为表现佛理禅思,而多以“佛儒相融”“虚实相生”的面目观照社会,传情达意。两岸佛禅散文虽然同样关注人生本质、境遇和归宿,但因受着不同背景、受众和创作目的的驱使,在表现手法、主观立意上却花开各异,显现着不同的特征及走向。 相似文献
718.
李承贵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5,42(3)
程颢、程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涉及存有论、道体观、伦理观和生死观等领域。二程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从儒家的立场看,有其合理性;从佛教的立场看,则表现为相当程度上的对佛教的误读。二程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含有极具启示价值的信息:第一,佛儒关系讨论旨.趣的转向;第二,偏颇的文化选择态度;第三,对佛教的自觉性误读;第四,对宋明理学中佛儒关系的初步预制。 相似文献
719.
道生法师著《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以阐明“法身无色”“佛无净土”。非但诸佛无净土,即使“随于所化,取彼之国”,也有“造、致”之别,而非自造。僧肇大师谓之“如来所修净土以无方为体……本其无方,佛土之真也”。吉藏大师则言“土以不土为体,要由不土,方得有土。即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佛开三身,以身例土,而有三土”“法身栖中道第一义土”。佛无净土,即佛土外无土,心外无别法。以依正不二故,不仅有情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乃至草木,亦有佛性。一切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皆成佛。 相似文献
720.
丰都“鬼城”形成中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瑞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72-76
四川丰都“鬼城”民俗说法中浓厚的迷信内容只是表层文化。在深层中包含着另两种文化内涌道教与佛教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汉浯“隐实示虚,设难成趣”机制既导致迷信,又是破除迷信的重要手段。隐实示虚是俗文化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