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武小说发展史上,清代的义小说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由于大量文人知识分子参与创作,书中的的形象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烙印.出身清白,内敛谦和,文采过人,追求一种道德的完美.他们对女性有了新的认识,但遵循的是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婚恋观.他们回归于正常社会秩序,并承担了剿匪平叛、御辱保国的重任,表现出儒家知识分子的用世思想.这些影响了其后武小说的创作.对于自身道德、情感与责任的认识,对于民族、国家生存的关注,使武小说类型的品位得到提升,内涵更为丰厚,成为一种具备雅俗共赏的可能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82.
Web2.0技术构成了当代中国价值共识问题的重要现实背景.选取"5·28招远麦当劳案件"为代表性个案,通过新浪微博用户的互动讨论贴分析微博场中价值话语的建构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早期基于开放互动的群体性价值反思受制度与符号的双重制约,前者通过话题榜时间限制、话题管理权制度与关键词处理方式等制度设计将相关热门话题推至微博场的边缘空间,后者通过"键盘"这一身份标签抑制了微博用户的积极性,二者合力导致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价值共识缺乏稳定的时空基础与符号资本支持.  相似文献   
183.
电影<英雄>用"天下"与"和平"置换"武"主题的同时,也对""精神进行了消解.  相似文献   
184.
先秦之湮灭不可闻,自太史公以史笔序游以来,历代对游的研究相继不绝。新中国成立以来,《史记》游研究可分为困顿期、突围期和徘徊期三个阶段,呈现出从现实走向文艺的学术关注趋势。虽然每一阶段各有其学术关注特色,但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游的身份辨析、游精神要义的阐发、文学之和社会之三个方面。随着20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热潮的出现,关于《史记》游的研究也被引入一个更为广阔且系统的文化生态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该论题以往的研究面貌。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研究视野的突围到21世纪以来再次陷入困顿,《史记》游研究正面临着老生常谈和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如何于进退维谷中另辟蹊径,是《史记》游研究重建其学术意义的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185.
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86.
从作者立意看,《儿女英雄传》紧承《红楼梦》而来,相反相成,是《红楼梦》另一种性质的续书。但从实际文本看,其内在精神与《水浒传》声气相通,在至刚(《水浒传》)与纯柔(《红楼梦》)间摆动,作者试图刚柔兼备却终究走向了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187.
中国文化研究包括的历史文化研究、武小说、武电影以及武产业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但学术研究却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起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基于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运用Execl表格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进行统计分析,有27个期刊、19个机构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13篇论文被引40次以上,10位学者发表过9篇以上论文。从关键词统计发现,中国文化有7个主要议题,总体成就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未来的中国文化研究应从新的站位高度、技术背景、研究体制3个方面入手,为中国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8.
明清时代鼓励民间自救和绅助赈。文学文本的记载表明,绅赈灾民俗记忆与传统美政理想关系密切,可成为官府的有力补充,讲究救灾捐助而又不伤及受灾主体自尊。赈灾需要孳生了神仙异人的民俗想象,而豪义士期盼也是对侵赈冒赈等恶劣现象不满的文学表现,实现获得救助的民俗心理显现。客与清官联盟的最大成效,莫过于帮助清官惩贪济民。仙道救急书写的对象化意义不容忽视,既是被灾者主体意识的迸发,也是单一生产生活模式的折射。御灾文学一再重申仙道救急中“法术”与神技的功能,也是大众期盼新生活的心理投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