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41.
42.
詹鄞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9-52
一,正体与俗体是就字体而言的。"正体"指共时汉字中书写严谨规范的字体,而"俗体"则指书写随意草率的字体。正体与俗体,是汉字与生俱来的两种共时并存形式。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要。有时候,一种新的正体就是由前一阶段的俗体发展而成的(如隶书)。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俗体的某些写法后来为正体所吸收,或者明显地促进了正体的演变。二,正体与俗体的关系,只是字体的不同,而不是不同的字。汉代以来的草书,在《康熙字典》等字书中并不收入,但并不妨碍民间的日常运用。然而,把它们的关系作为繁简字关系,如"頭-头","》-为",其关系不再是书体的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形了,这反而妨碍了人们的书写,也造成了字形的混乱。三,在计算机时代,社会对于汉字特性的基本要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汉字书写笔画数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了,而更加关注字形结构的规律性和阅读的分辨率。现在,汉字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由计算机输入代替了手写,屏幕阅读代替了书本,汉字的应用,一方面要求书写或输入的快捷,另一方面要求阅读的方便,作为大前提,首先还要求降低汉字教学的难度。从这些方面来看,繁体字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3.
叶荧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5
《施案奇闻》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内容贴近社会百姓生活,多用里巷市井小民之语,俗字很多。书中俗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汉语俗字的基本状况,试选3类11例校释以予说明。 相似文献
44.
杨小卫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4):111-113
《集韵》和《类篇》中收录的俗字主要有简省、增繁、偏旁改换、讹变、书写变易、全新创造、借用7种类型。这些俗字反映了汉字系统发展的趋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5.
以高丽坊刊本《九云梦》(1803)为基础语料,从简笔代繁、符号替代、合并相同、草书楷化等角度对简省俗字进行研究,探讨汉字俗字在韩国传承变异中的简省现象。 相似文献
46.
《龙龛手鉴》古俗字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正业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43-46
考辨字典古字俗字 ,得力于语言文字理论 ,但也不能忘了字典自身的体例规则。这些体例规则正是前人运用语言文字理论研究古字俗字的成果在字典中的规范体现。《龙龛手鉴》一书的“A ,古文 ,音B”及“A ,俗 ,音B”两种体式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许多古字俗字 ,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47.
杨继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5):744-747
《西湖佳话》约写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部以西湖名胜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此书由于辗转翻印,以讹传讹,错字脱字比比皆是,以至造成费解、文句不通,甚至与原意相反等错误。标点方面,也每见错乱。故尝试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古本小说集成》中《西湖佳话》的王衙影印本为底本,指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零年版修订本(简称上古排印本,从区别于影印本)和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邵大成修订本(简称邵校本)的一些错误、疏漏之处。 相似文献
48.
李发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10(2):89-94
石刻作为未经窜改的第一手材料,文献真实性强,其产生时间、地点确切,能为文字的定时、定点研究提供直接证据。本文以北朝石刻为材料,初步分类描写当时俗字存在的普遍面貌,并对其产生理据作出一定的解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49.
国家语委一再要求使用规范汉字,但是汉字俗用现象却屡禁不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俗字的存在有着一定的理据性。这种理据性表现在很多俗字的书写是根据字义的暗示变换偏旁而成.属于一种对汉字构形的新的解释。合理的、被人们接受的俗字字释是汉字形义学的历史观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50.
赵立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4-37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它在使汉字更加简便、更有利于书写的同时 ,也直接导致了大批俗字的产生 ,我们把这些在隶变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俗字称为隶化俗字。这些俗字的产生不但是东汉后期俗字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中古甚至中古以后许多仍被人们使用的俗字也只有追溯到隶变才能找到其俗化的理据。本文拟从隶变的角度对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