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31篇 |
理论方法论 | 7篇 |
综合类 | 48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从越南俗文学文献看敦煌文学研究和文体研究的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南所存的五千多种汉喃文古籍 ,是有待中国学术界去认识和利用的宝贵文献。本文着重介绍了其中俗文学古籍及其在内容、性质上与敦煌文献的同一性 ,进而讨论了敦煌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文体理论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 ,越南古籍反映了作家文学、民众文学两个文学世界的对立和沟通。它所具备的多种艺术手段交互为用的特点 ,折射了中国古代俗文学的生存方式。其中普遍存在的杂抄现象、兼类现象和文体游移 ,说明俗文学文体的存在是超越书面文本的存在。文学史上的文体包括本原的文体、转述的文体、记录的文体三个层面。前者对后者的决定作用 ,造成了丰富多样的文体相关 ,造成了从转述者角度命名文体的习惯 ,也造成了作为表现手段的文体派生作为篇章体制的文体的现象。本文主张依讲唱手段或传播方式来区分文体 ,通过对作品艺术手法组合方式的系统考察 ,来解决文体确认问题。 相似文献
32.
黄强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1):96-101,113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作品,可以是正宗的八股文体裁,也可以是诗、小说、戏曲、诗钟等等。游戏八股文是俗文学的一个新品种,由于种种原因,历来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如今可谓重新"发现"了它。其特殊的文学趣味相对于正宗八股文而存在,表现为通俗之趣、虚构之笔、讽喻之言、灵活之体、诙谐之格。 相似文献
33.
王钟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1-11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史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34.
陈美珍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50-52
以通俗小说和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一向被封建统治者和正统文人所不齿。明代李贽以“童心说”出发论文,“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使通俗小说和戏曲可以具有与诗、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李贽在实践上投身戏曲、小说批评,提出化工与画工的概念,初步建立起戏曲、小说批评模式。李贽这种以“童心”为基础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观改变了俗文学一直被看作地位卑下文体的传统观念,不仅从美学品位上提高了俗文学的文本价值,并且促进了俗文学的传播和普及,对当时俗文学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5.
20世纪上半叶,众多学者对俗文学文献进行收藏、整理、校勘研究等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为俗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同时也在显现这些被长久遮蔽、遗忘的文学历史时解答了众多文学史的谜团,恢复了中国文学的全真面目。它在提高俗文学历史地位的同时,在推动俗文学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地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36.
论雅文学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郑惠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2):10-20
在当代中国 ,虽然文学的影响力并未下降到如一些人所想像的那样无可挽回的地步 ,但就雅文学本身而言 ,确实面临很大的困境。本文分析造成雅文学发展困难的内外因素 ,在深入讨论雅文学的“劲敌”即俗文学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雅文学可能有的出路 相似文献
37.
徐国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5-99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38.
云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元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特点,其突出标志是文学样式或主体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戏剧小说等所谓的俗文学上升为文坛主流。其间当与当时的多民族文化交融有密切关系。如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审美观与文学作品之影响,社会风尚与价值观的变化及文人学士参与创作等。 相似文献
39.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历史上狄青的性格被俗文学作者不断地加以取舍、夸张、渲染,经历了一个从史实向传奇过渡的改造过程,狄青的历史形象逐步被涂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狄青事迹本身的奇特和俗文学创作者的审美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传奇和神秘色彩是历史人物发展成为文学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0.
试评郑振铎俗文学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建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详细评述了郑振锋先生对俗文学的开拓性研究,以及他对俗文学的界定、对俗文学研究方法的探寻、实践等方面的成就,指出郑先生在这门学科中所处的历史地位。由于历史的局限,郑先生的研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没有把俗文学从民间文学中分离出来,影响了俗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文章最后揭示了当代俗文学的内涵及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