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2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18篇
劳动科学   7篇
民族学   305篇
人才学   3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025篇
理论方法论   161篇
综合类   1906篇
社会学   181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243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313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211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汉代民间信仰和地方行政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民间信仰对地方行政施加的影响表现为普遍存在的任职地民众祠祀循吏的活动,这种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官吏起到激励作用,因而有时被国家利用而成为一种政府行为,但始终没有形成制度。到东汉时期这种祠祀活动已经突破了“循吏”的界限,渗透到其他领域。地方官员在处理救荒、断案等事务,遇到疑难问题时,亦常借助民间信仰的种种形式。不过,地方官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还是十分谨慎的,毕竟理性行政是地方政治生活的主流。  相似文献   
82.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信仰形态,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多元性、功利性和包容性。社会转型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生存和复兴的空间,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祛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在个体层面具有精神寄托、心理调节和诉愿表达的功用,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助推和民族凝聚的功用。同时,也要对民间信仰中的糟粕保持清醒认识,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83.
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土族服饰以色彩缤纷艳丽而独具特色。土族服饰重视多种色彩的运用,形成了崇尚"五色"、"尚白"和青色禁忌的色彩观。土族色彩观的形成源自远古民间信仰,如"五彩鸟"、白鹿(白虎)图腾和"蛙崇拜",还受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汉藏蒙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土族色彩观反映了其在吸收周边他族文化的同时仍然坚守着对母体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相似文献   
84.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85.
民间信仰——中国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被定位成"封建迷信"而遭受打击,没有取得合法的地位,同时学术界对此也存在偏见,对民间信仰缺乏科学、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民间信仰概念的由来及其演变、民间信仰与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民间信仰与王朝政权的关系、解放以来民间信仰的发展实态等四个方面,阐明民间信仰其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宗教传统,并提出民间祠庙可以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舞台.  相似文献   
86.
法律信仰能够引领人们选择法律途径,预防、转化或解决社会冲突,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社会冲突既能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可能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和谐的破坏会动摇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导致法律信仰的生成障碍甚至法律信仰的解体或崩溃.不过,社会冲突完全可能成为法律信仰形成的“入口”,甚至是民众法律信仰重建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以民众的权利意识为基础,并以良性运行的法律体系、公正高效的行政、司法过程为前提.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在对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价值信仰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民众对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的合理反思.  相似文献   
87.
1832年至1851年由美国传教士发行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发表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研究作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现状的各个方面,在西方学术界重新建构关于中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丛报>发表的关于中国社会信仰与风习的作品,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考察19世纪中期来华西方人士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通过这些作品,作者们向其西方读者展示了这个古老的、封闭的东方大国人民的性格,塑造了一个以偶像崇拜和迷信为主要精神特征的民族的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形象,反映了当时西方各界对中国人的基本看法.联系到自18世纪后期开始的西方对中国认识与评价的根本性转折,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丛报>的研究、观察和评论是这一长期趋势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西方学术文化界正在建构中的关于中国的知识网络在中国本土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88.
费耶阿本德对作为信仰的科学进行了哲学、社会学的反思、批判,结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现在已经不是解放力了,对科学普遍性的信仰束缚了科学自由创新的本性,妨碍了科学的进步,因此他提出用自由的社会-历史主义限制普遍主义的僭越。  相似文献   
89.
沈从文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群善良美丽的湘西少女形象,其原型竟是在中国民间普受崇拜的观音.通过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沈从文家乡湘西地区长期以来盛行着富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观音信仰.这一信仰对沈从文的美学趣味、思想情怀和人文理想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并影响到其小说艺术处理.与此同时,作家对观音信仰的理性认知态度,对湘西少女命运那悖离了"大团圆"审美心理文化的真实描写和处置,体现了他对民间观音信仰的超越.  相似文献   
90.
当代民间信仰研究的现状和走向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就是如何看待现实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民间信仰.近几年,学界对什么是民间信仰,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关"民间信仰"的定义也众说纷纭,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缺乏该信仰与现实社会关系的研究.新的研究走向,拟从当代社会流行的民间信仰和民众生活的关系,从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切入,以点带面,实践调查,理性分析,科学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