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02篇 |
免费 | 72篇 |
国内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64篇 |
劳动科学 | 15篇 |
民族学 | 32篇 |
人才学 | 63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1343篇 |
理论方法论 | 253篇 |
综合类 | 2557篇 |
社会学 | 408篇 |
统计学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102篇 |
2022年 | 91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93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314篇 |
2013年 | 253篇 |
2012年 | 299篇 |
2011年 | 407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388篇 |
2008年 | 379篇 |
2007年 | 312篇 |
2006年 | 296篇 |
2005年 | 279篇 |
2004年 | 244篇 |
2003年 | 198篇 |
2002年 | 157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129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徐继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6):30-32
雇佣犯 ,是指以提供约定的报酬为条件 ,要求他人为其实施特定犯罪行为的人。近年来 ,由于带有雇佣性质的犯罪急剧增多 ,而我国刑法却没有关于雇佣犯的明文规定。本文简要论述了雇佣犯的历史沿革、概念和特征 ,希望大家能够对雇佣犯有一明确的认识 ,从而为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雇佣犯起到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62.
随着网络的产生、运用和发展 ,网络社会便成了与现实社会相并存的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扰乱和破坏网络社会秩序的网络越轨行为。从社会越轨的相关理论出发 ,认真地分析网络越轨的内涵、特征、表现 ,并研究对其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3.
增设妨害科研秩序罪的立法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英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1)
本着促进科技进步、保障科技安全的立法宗旨,以实现科技正义和法之正义的有机统一为价值取向,遵循严而不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建议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增加一节"妨害科研秩序罪".该类罪侵犯的同类客体是科学研究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以各种手段方法严重干扰、破坏科研活动秩序,主体为科研从业人员和科学研究机构等特殊主体,主观方面为故意.该类罪具体包括违禁研究罪、科研欺诈罪、科研诈骗罪、侵占成果优先权罪、科研剽窃罪、妨害科研罪等新罪名.该类罪的刑事责任承担形式应当多样化,刑种配置应合理趋轻,刑罚适用应适当宽缓. 相似文献
64.
黄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Z1)
"刑事免责"制度和"证据强制"规则有利于弥补"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特权"和"沉默权"制度对侦查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刑事免责"制度有利于侦查机关获取证据、打击犯罪;有利于侦查机关分化、瓦解有组织犯罪;符合我国的"坦白从宽"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有利于对特定案件的侦查。在我国侦查程序中确立"刑事免责"制度应当注意规定具体的目的、范围、原则和适用程序。 相似文献
65.
66.
67.
张本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145-147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犯罪客体多元化,犯罪手段高度智能化,犯罪规模集团化,隐蔽性、虚幻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特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要从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加强技术监督;健全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体系;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加强国际司法合作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形成长效防控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68.
对直接故意特殊形态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将故意犯罪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在直接故意中 ,存在一种特殊形态 ,即 :明知—必然性—放任。由于立法的局限性 ,理论界对特殊形态中的意志因素认识不同 ,众说不一。本文围绕这一问题 ,结合故意犯罪的内涵、构成要素、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说明在直接故意特殊形态下 ,存在一种介乎于“希望”和“放任”之间的独立的心理态度 ,从而对我国刑法中犯罪故意的概念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9.
绑架罪客观要件争议问题的再探讨--以绑架罪的犯罪客体为理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凌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4):141-143
绑架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和第三人的自决权。立足于这一视角,绑架罪的客观行为是复合行为而非单一行为,其犯罪方法除了暴力、胁迫、麻醉外,还包括其他手段。本罪的成立不要求“以将被害人劫离原处所”为要件。 相似文献
70.
修订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的定罪及处罚原则、具体犯罪类型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刑事诉讼法关于单位犯罪的具体诉讼程序却未涉及。立法上的这一空白导致了单位犯罪案件适用程序上的混乱,不利于我国打击单位犯罪,实现刑法的目的。文章将针对单位犯罪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特点,探讨关于单位犯罪案件的立案管辖、主要立案材料来源以及单位犯罪案件立案的具体程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