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86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牛尚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因声求义法是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破假借、求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许多从字面上无法获得意义解读的词语,如果能够破假借,求得本字,往往会使词语的解释更加可信。利用破假借的方法考释了案如、般唆、策宝、阿污、执告、扶章、戒伏、拟虑等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八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以期为道经的研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有学者认为"竖"的本义是"竖立",作为詈语的"竖"源自其"僮仆"义,"僮仆"义则因其声符"豆"之"小"义而得。通过考察文献用例和分析字形可知:"竖立"是"竖"的假借义,其本义是"僮仆",该义源于"臤","臤"又得义于表示战俘义的"臣"字。 相似文献
33.
34.
转注假借新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玉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3):94-98
本文深入探讨了造字六书中的转注和假借二书,从这二书的名称,“书”字的本义、许慎对这二书的定义、以及适字的结果、二书的不同使用等五方面分析,认为这二书实际上不是造字法。又从用字法提出者的论述及语言实践两方面分析,认为转注和假借实际上也不是用字法。 相似文献
35.
明清音辨书中常见“假借”这一术语,其涵义和性质与“六书”之假借并不相同,与今人的假借理论也有差异,或指“六书”之假借,或指形体讹误,或指音变构词。本文通过对明代张位《问奇集》和清代毕沅《音同义异辨》二书中“假借”的考察,认为明清时期音辨书中的“假借”不过是一种术语借用,有其特定的涵义。 相似文献
36.
37.
白兆麟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2):62-66
本文在吸取众多学者有益成果的基础上 ,对传统“六书”作为汉字构形的演化 ,尤其对其中“假借、转注、形声”提出了新的解说 ,以重现许慎《说文》的本原意义 相似文献
38.
39.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85-87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从“通假”与“假借”产生的原因、有无本字、久借不还还是临时借用等方面分析了“通假”与“假借”的异同。得出“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同时论述了语音的演变及官话与方言的分歧是造成音近通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