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42.
上古汉语中词义的演变往往表现在文字上的假借和分化,西周金文动词字与词的关系可分为三种:假借关系、同源关系和异体关系。对西周金文动词用字中孳乳和分化现象的考索,既是对西周语言中字与词关系梳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上古汉语动词词义演变脉络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3.
《可洪音义》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疑难俗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书,它在近代汉字研究、大型字书编纂、古籍整理以及中古汉语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疏忽和学识的局限,其注释中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主要可归纳为四类:不明讹字而误释,不明经意而误释,不明假借而误读,承用误本而失校。读者阅读和使用此书时要注意鉴别,不宜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44.
本文就孙德宣先生《美恶同辞例释》一文,谈一些个人看法,提出:(1)郭璞所谓“美恶不嫌同名”的“名”,应释为“字”;(2)孙氏所举的例子中存有以下问题:①混淆了词的本义与假借义;②混淆了词的本义与语境义;③忽略了词义的历时性变化。  相似文献   
45.
张会 《殷都学刊》2001,(2):104-105
网络数语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阿拉伯数字或数字的组合来表达特定的概念、意义的一种新的语言单位.谐音和假借是网络数语的最大特点,网上交流"快、简、明"的要求是网络数语产生的直接原因.但由于数字自身的局限性,网络数语只能停留在对一些常用语义的表达上.  相似文献   
46.
黎千驹 《殷都学刊》2007,(2):128-133
宋元明时期,关于假借的研究主要有一字数用说、有义之假借和无义之假借说、本无其字说。清代学者对假借的认识主要有以下观点:引申与通假说,假借之原、例、用说,造字之借说,假借与通假有别说等。现代学者关于假借的界说主要有引申说、狭义假借说(本无其字的假借)、广义假借说(包括本无其字和本有其字的假借)等。  相似文献   
47.
“格”字考     
朱翠萍 《兰州学刊》2007,(8):202-204
文章旨在考察"有耻且格"①之"格"的含义,为此,在对比各家对"格"字的阐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格"字当为"被感化,服从"的意思,并利用《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论语》及朱熹的"为政观"来印证本文的观点。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通假”与“假借”产生的原因、有无本字、久借不还还是临时借用等方面分析了“通假”与“假借”的异同。得出“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同时论述了语音的演变及官话与方言的分歧是造成音近通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9.
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认为是仓促之间写了别字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0.
说“侃”     
目前主要的工具书对“侃”字的训释与现实生活脱节.《说文解字》对“侃”字的解释属于误训.“侃”字在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其本义为喜乐、愉悦.裘锡圭先生认为“侃”字最初是一个表示“衍”的假借义的分化字.现代汉语口语和方言中把带吹牛意味的闲谈叫作“侃”,这种用法在元代就有,它属于“永”、“衍”和“侃”三字的共同引申.“侃”字的刚直一义很可能是假借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