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1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民族学 | 1篇 |
人才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0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86篇 |
社会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5):85-87
假借和通假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第一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通假则是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 ;第二 ,假借字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不同 ;第三 ,假借字的本字和通假字的本字不是同一范畴 ;第四 ,假借字与本字和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不同 ;第五 ,阅读古籍过程中 ,假借字不会造成障碍 ,通假字则会造成极大障碍。因此 ,我们必须明确假借和通假所指的内涵和外延 ,区分二者 相似文献
52.
本文从“通假”与“假借”产生的原因、有无本字、久借不还还是临时借用等方面分析了“通假”与“假借”的异同。得出“通假”与“假借”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同时论述了语音的演变及官话与方言的分歧是造成音近通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
结合汉字实例,论述了形声字声旁构件具有表意功能,并且从其起源发展来看,很多汉字的声旁构件的表意功能较之于形旁构件更加强大。从假借字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这一语言文字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对于人们探究汉字的深厚历史背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4.
王应龙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1):108-111
《说》立足小篆,由本字探寻本义,产生了诸多误释,误释主要表现为以引申义为本义,以假借义为本义及望训义;导致误释的根源在于字的变迁,神学化儒学的影响及语言内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从“四声”与词义、“四声”与词性两大方面对《四书集注》中的“四声别义”现象进行了分类辨析,得出了“四声别义”是汉语语词一种特殊的派生方式”,这一新观点,并从两个方面对“词类活用”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56.
赵岩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73-77
段玉裁提出了假借理论的“三变说”,其所认同的假借包括字假借和部件假借、音同音近相假和形近相假、本无其字假借和本有字而代之的假借、引申假借和真假借、转移假借等类型,并在《(说文解字)注》中多有发挥。段氏的假借所包含的内容无疑过于宽泛,但他提出了大量假借事例,用假借为训诂,跳出了字形,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解读词义,这些做法无疑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57.
国内近十年来假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假借产生及衰落的原因、假借的性质、假借的本体研究等问题都做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但对假借问题产生的心理及认知机制的研究略显薄弱。 相似文献
58.
59.
60.
迟文敬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18-119
“假借”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阐释的“六书”理论之一,后人的解读众说纷纭。“假借”究竟属于造字法,还是属于用字法,成为论争的焦点。从实例分析中得到证明,我们应该把“假借”视为汉字演变的过程,它是汉字的使用方法之一:但从“假借”过程的结果来看,它又创造了一批新的汉字(同“形”而且同“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