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5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8篇
管理学   21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48篇
人才学   56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417篇
理论方法论   329篇
综合类   3191篇
社会学   246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94篇
  2012年   523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34篇
  2008年   656篇
  2007年   447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01.
高等教育当以育人为本,育人则以立德为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对接促使其和谐发展,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职责所在。首先,完整准确地把握两者之间在内涵、方法和目的上的一致性,才能正确引导和启发大学生,为高校注入新鲜血液。再者,了解和开创理论体系和实践工作相融的需求、途径和意义,才能正确指引大学生未来的道路,帮助大学生成才成人。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重视并逐步达成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通过打造各种平台让大学生充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2.
章敬平 《领导文萃》2012,(11):85-87
十天,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十天,可以让梁漱溟从刚直不阿而摧眉折腰,背叛良心,违心检讨。梁漱溟,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谜一样的不可思议的人物,一位先后做过蒋介石毛泽东座上宾的社会活动家,一位没有高等学历却在高等学府任教的新儒家代表人物。中共建政之后,平生连  相似文献   
103.
从儒学衍生出来的儒家德育方法通过"以文化人""仁之实""仁之方"等内涵表现出浓郁的人文特性,从而倡导一种集人、文、教、养、爱、理、知、行于一的寓教于养、寓养于教、有教有养、教养合一的人格养成观。这一人格观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肯定、仁爱情感的激发、德性行为的践行以及社会人文的营造,以润物细无声而充满温情的方式,有力、有效、有爱地弥补了当前人格养成教育的不足,彰显了中华人格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人的个人、家庭、社会、政治都围绕着孝。源远流长的孝文化,是在什么样的时代与政治氛围中,逐渐理论化?又如何从人性天伦的彰显,逐步演进为具社会及政治意义的慈孝文化?这样的儒家理念必须在不同时代中都发展出适应时代的新意义,才能在漫长历史中不被时代抛弃。反思并提出其现代化意义,便成了时代人们的当务之急。通过厘清中国传统慈孝文化的起源,梳理慈孝文化理论化的历程,澄清在传统中国统治阶级推广下慈孝文化形成的社会功能,反思慈孝文化在历史递嬗下的逐渐僵化,进而提出慈孝文化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5.
儒家承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命运.为命和非命划定了不同的适用范围.在日常生活中,吉凶祸福、死生寿夭的承受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属于命的范畴;仁义道德、精神境界的高下等是"为仁由己",个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获取的,属于非命的范畴.传统儒家对待命运的态度主要是"尽人事,知天命",知命有双重含义.一是自然之命的了解和不可违,二是道德之命的必须遵循.在做人修身方面完全是自己努力、选择、作为的结果.对努力过后的成果不过分关注,更注重在追求过程中的真心面对和行动.  相似文献   
106.
大众文化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影响着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大众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7.
《东岳论丛》2016,(11):142-154
如果在当今时代讨论鲁迅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鲁迅一定是处于某种不利地位的,这是因为,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尤其是复兴儒家文化传统,在今天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并因而具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合理性。但是,就鲁迅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来说,弄明白鲁迅对传统的批判究竟触及到它的哪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有效思考又是非常欠缺的。从鲁迅方面看,他的批判所做的更多的是以一种近乎现象学的方式去揭示中国道德主义思想传统规定下的政治生态和人性状况。由于他所揭示的东西与这个传统本身之间的那种本质性的内在关联,这种揭示所产生的实际批判力量就比那些直接针对传统本身的单纯批判要深刻得多;而着眼于鲁迅所揭示的东西来反思这个传统,则不仅会发现它的许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很难看到的深层问题,而且,也会让今天那些意图全面复活儒家传统的所谓新儒家们自身的思想处境变得荒谬与尴尬。  相似文献   
108.
文质     
正"文质"一词既可作为文论范畴的概念,也可作为审美范畴的概念。在先秦美学思想中,文与质涉及现实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所论的"文质"史观是源于先秦儒家规范,泛指文风的华丽与质朴。将这一概念移植到编辑  相似文献   
109.
逻辑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何种地位,与法律体系的特征有重大关系。法学中的确存在"三段论逻辑"这样的逻辑形式,但"三段论逻辑"仅仅是对于法律思维的一种哲学概括,它与现代逻辑学中所谓的"逻辑推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逻辑思维"也不能用于指导法律思维,因为法学中诸如"公平"、"正义"等基本理念不是通过逻辑关系而定义的公理,而是根植于人心的价值理念,因此法学体系归根结底是价值体系而非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10.
中国文化的延续不能没有儒学.现在儒学复兴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一些青年学者公开以当代儒家自命,要为儒学平反,要恢复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但是,有一种代表性观点指责说,提倡儒家价值就是反对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他们认为,儒家文化中缺少自由和民主文化的传统,所以导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君君臣臣的历史,而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总有一种普世价值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追求,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为什么普世价值那么可怕,非要弄出一个中国价值与世界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