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6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25篇
管理学   9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33篇
丛书文集   1852篇
理论方法论   245篇
综合类   2278篇
社会学   13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254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65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198篇
  2003年   202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两汉文献中的经籍传注——《两汉全书》编纂杂识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部两汉文献中,为前代或当世古籍所作的各种“传”、“注”、“解”、“说” 、“笺”、“诂训”、“章句”等,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经籍传注是基于对一定专书整体考察而作出的系统注解,与此前散见的训诂资料有所不同,已具有一定的学术个性,是一批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们的应时产生,是经学繁盛的直接结果,也反映了经学发展对一般古籍研究的影响,以及经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汉代社会之多元文化的发展。《孟子章句》与《楚辞章句》是一直为后世所重的两种章句体传注,前者推崇孟子、后者赞颂屈原,曾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律制度的产生有其背后的文化、经济背景 ,作为“舶来品” ,知识产权法律在中华大地上需要与民族文化心理、习惯进行磨合、适应。为此 ,今将视点切入到儒家的发源时代———先秦儒家的思想 ,探寻其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影响 ,目的是让西方文化上产生的知识产权制度更好地在我国融合、发展 ,同时从民族文化中吸取合理因素 ,指导信息时代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建立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3.
试论儒家学派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现象,各家学派纷纷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儒家学派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思想,探索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和安邦定国的良策。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宗经》一篇,体现了对儒家经典的宗尚。而对经书的崇尚,乃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时期的文人所普遍遵循的传统,并非刘勰的个人所为,更不是其独家的发明。那么,作为文论家的刘勰,其宗经与一般儒生经师的宗经有何不同呢?  相似文献   
15.
《抱朴子》是东晋学者葛洪的代表作.它分为《抱朴子·外篇》与《抱朴子·内篇》两部分.《抱朴子·内篇》属于道家,历来毫无争议.《抱朴子·外篇》的归属却不明确.葛洪自认为属于儒家,后人却将其归入杂家或道家.根据书的内容及葛洪的思想倾向来看,《抱朴子·外篇》应该属于儒家.  相似文献   
16.
杜维明以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儒学作出“创造性阐释”,把儒家哲学阐释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的实现除了需要内在主体在自我修养中不断深化外,还需要在外在人际关系的层层拓展与交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转换。但这种“创造性阐释”方法仅仅是观念的诠释,既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意,也缺乏历史条件的支撑,更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某些言论致使许多人认为鲁迅彻底反对中国传统文化。选取儒家传统思维方式这一视角,从其终极目标(中庸)、对象化(仁义礼智)、实现途径(人道)三个方面剖析鲁迅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解构与建构的双重策略,以及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内心参与,试图论述鲁迅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8.
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理论中,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居于主导地位。儒家社会和谐模式论可以概括为一个“一二三四”的模式:中和———社会和谐的核心;仁与礼———社会和谐的两大纲领;养均齐———社会和谐的三大基石;君本论、官本论、民本论、农本论———社会和谐的四大支柱。儒家的社会和谐模式论对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分析儒家伦理精神“生产力代表性”的“实然”状况,“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应然”要求,寻求到转型的“适然”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